第164章 李亦儒详解吃文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方林出版社这一行人,很明显能看到他们的情绪由兴奋转为低落的全过程,这低落的情绪中,还充满着迷茫。
李亦儒不同时期的作品,其这种文字水平以及学术水平上的巨大差别,已经超过了这些业界人士的理解范畴了。
如果忽略掉李亦儒的作者身份的话,假如王总编第一次看到《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文时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他一定对这篇文章推崇至极,并认为作者起码也得是副教授级别的,甚至更上一层。
李亦儒这个作者身份,是会降低他作品的权威性的,因为年纪太小。
王总编很纳闷,《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文的学术水平以及文字造诣都这么高了,结果,日常考试作文竟然就这?
就这考试作文,王总编觉得打40分都算高的了,其中还得有字体加分项。
这个观点,和某冷艳美女如出一辙啊!
王总编率先抬起头,强颜欢笑:“李老师的进步水平真的是巨大啊!相信李老师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所以,我们想和李老师谈一下以后的合作。我们相信李老师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你会有各种优秀文章问世的,我们有个大胆的想法。”
李亦儒问道:“您是想,以后等我作品足够了,再给我发书么?”
“不!我们是想签约你!”
“签约?”李亦儒一怔,“您是想将我签约到方林出版社旗下?”
“对!我们愿意为李老师献上10年500万的签约合同!”
出版社一般只签书不签作者,但也有例外,之前有个著名作者10年500万签约的,很不幸的是,很快实体出版走向没落,出版社本以为稳赚的生意,结果赔得七零八落的。
现如今,这种出版社给作者签长约的合同,基本不会出现,除非,签约价格很低廉。
现在出版业不太景气,10年500万对于很多实体书作者而言,很不错了。
但对于李亦儒来说,这500万,就是他一场直播的收入而已,他凭什么为了500万,而失去未来10年的自主权?
李亦儒婉言拒绝。
王总编忙道:“您先别急,您先听听我们的计划,我们将围绕您,进行全方位的打造,比如说先出版个人写真集,然后发行旅游随笔,这两本书之后,我们在发行您的国学作品集,相信那个时候您已经有很多作品在身了。”
“写真集?”李亦儒笑得很难看。
“对,您是国学偶像,国学是您的标签,偶像也是标签啊,您的个人写真集,想必一定会爆火的。”
李亦儒:“……”
“我们将会围绕您,进行全方位的开发!”
李亦儒突然望向周楠楠:“楠楠姐,我那个饭局……”
周楠楠此时正跟方林出版社的一个帅员工互加微信呢,闻言后,她茫然地回过头:“啊?”
艹!
李亦儒心里吐槽了一句,然后又道:“我那个饭局——”
“哦!”周楠楠指了指半里地开外的饭店,“总编,您车停在君悦大饭店前就行,正好李老师要去那个饭局。”
“啊?”王总编大惊,“李老师这么忙么?竟然还有饭局?我们本来是打算请李老师吃饭,边吃边聊的啊!”
周楠楠忙道:“王总编,明天我们再约,不急的。今晚这个饭局,李老师不去不行啊!”
李亦儒这时摊开手:“真的不巧,太不好意思了。明天再约哈!”
“那,那好吧。”
车子停下,李亦儒跟王总编挥手告别,便快步走进了餐厅。
推开门,李亦儒道:“服务员,麻烦开个包厢!”
周楠楠问道:“咱们还真进来吃饭啊?”
“废话,喝茶你喝饱了啊?你请客!”
“为什么?我不!”
“那就扣你工资!”
“为什么?”
“上班时间和别人加微信,忽略了本身的工作,你说你应不应该扣工资?”
“应该,不过我们加微信,是他说出版社方便联系咱们啊!”
“那你为什么用你私人微信号加他?”李亦儒一句话绝杀。
“呃……走,请你吃饭。”
走进包厢,服务员将菜单放在了桌子上,周楠楠忙拿过来,仔仔细细地翻了翻,然后才道:“麻烦来两碗二两米饭。”
说罢,周楠楠将菜单合上并还给了服务员,还不忘说声谢谢。
服务员:“???”
李亦儒皱皱眉:“菜呢?点菜啊!”
“干嘛要点菜?我说请你吃饭,也没说请吃菜啊!”周楠楠特别得意地道,仿佛在炫耀自己的小聪明。
李亦儒:“……”
他想起了往事,那是个夕阳沉醉的晚上,他也用差不多理直气壮的语气,跟马剑说过类似的话。
“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谁啊!”李亦儒叹了口气,拿起手机给马剑发去视频,“贱哥,对不起!”
马剑正在写作业,他一头雾水:“啊?!”
“你在写作业吧?”李亦儒问道。
“对啊,告诉你个喜讯,我已经做完三大本文综习题了!”
“真厉害!”李亦儒将镜头对向窗外,“我也让你看看我的开心吧。虽然是冬季了,但商海市这边绿树成荫,外面灯火辉煌,我玩得实在太累了,才进这家著名的餐厅吃口饭,这里的菜很可口,一会儿吃完饭,我还要去KTV唱歌,然后回家呼呼睡觉。
等明天早晨起来,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一天,然后又得逛街、吃饭、打球,玩到累的时候便呼呼睡觉,有时间的时候还得时常跟你分享我的动态。”
马剑喜气洋洋的脸上,顿时失去了色彩。
李亦儒又道:“对了兄弟,我再也不用学习了,有一所高校,已经不需要我高考成绩就可以直接录取我了。哎,好怀念咱们一起奋发图强的岁月啊!”
马剑:“信号不好,再见!”
“连接的WiFi信号有什么不好的?诶,别挂啊!诶!”李亦儒放下了手机,重新拿回菜单准备点菜。
“你不是在跟马剑道歉么?”周楠楠问道。
“对啊!”
“那我怎么感觉,本来马剑挺好的心情,好像变得糟糕了呢?”
李亦儒道:“这就是跟我炫耀的下场啊!没事儿,我这兄弟抗击打能力极强,而且见到我这种潇洒的生活,更会刺激他拼命学习的,本质上我还是为他好。但是,我就不知道你的抗击打能力了。”
李亦儒说罢,指了指菜单,对服务员道:“一盘花生米,一盘梅菜扣肉,谢谢。”
服务员走后,周楠楠道:“亦儒你觉得外国的分餐制怎么样?我其实挺向往分餐制的。”
“在科学上,我觉得是没问题的。咱们古人其实也讲究分餐制的,这都是咱们古人玩剩下的,谁知道好的地方没传承下来,一大堆陋习却传承下来了。”
“是么?”
“对啊,咳咳,李老师给你免费讲一下!说到吃,首先,就要说到考古,古人的衣食住行,很多都是依靠考古而历史重现的。
比如说,鼎、簋、甑、甗、簠这些青铜器中常见的器型,原本都是食器。
胡椒、花椒、高良姜这些调味料,在曾侯乙战国墓和马王堆汉墓里都有发现;鸡鸭鱼骨在各种墓葬发现的也都不少。
而喇家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们吃剩下来的面条,这就比较罕见了。阿斯塔拉唐墓也发掘了不少点心实物,其中就有饺子,与现代常见的饺子在大小和形状上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说,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随着考古不停地更新的。”
周楠楠眼睛瞪得既大又圆:“啊?新石器时代吃剩下的面条都能挖掘出来?还有,你说的那些器具我连怎么写都不知道!”
“器型器型器型!器具什么鬼?器型!在我这里,一律用器型这个文明用语!”
“拜托,你要是不强调,我真都没多想!”
“呵呵!我才不信呢!”李亦儒接着说,“要说吃得从坐开始说起。孔子曾说:‘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筵席之称,由此而来。进餐方式除了席地而坐外,有身份的贵族凭俎案而食。后来我们常说的‘举案齐眉’的案指的就是这个。
……
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最晚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出现。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出了分餐制在我国古代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分餐制的产物。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史记·孟尝君列传》里也有分餐制的佐证,孟尝君你知道吧,就是特屌的那个人,你想听‘特屌这人’的故事么?”
“不想!诶,你这个词怎么怪怪的?”
“那不说了。”李亦儒拿起手机,默默地刷起了微博。
“想想想,你快说!”
李亦儒放下手机,优哉游哉地喝了口茶水,才道:
“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食物。
一天夜里,田文宴请刚刚投奔自己的侠士,有人无意间挡住了灯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与田文两样,一时间怒火中烧,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们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以谢误会之罪。
那你知道,这个拔剑自刎的侠士是谁么?”
周楠楠很好奇:“谁啊?”
“我帅么?”
“帅啊!”
“可帅也没用,我也不知道啊,爱谁谁!”
周楠楠:“……”
李亦儒继续:
“会食制应该是在唐代引进胡人的高桌大椅之后正式成为主流的。高桌大椅的出现,这是我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唐代时椅子就已经很流行了,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
周楠楠一头问号:“那为什么我们的古人最初是分餐制啊,这个很奇怪啊,大家凑在一起吃东西多方便啊!
而且,究竟是什么原因,分餐制在我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这个啊!
首先,食物匮乏,只得分餐!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往往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和劳动,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
那时,‘吃’是人们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因为得到的食物非常有限,为保证群体里每一名成员都能生存下去,我们的先人只得把食物平均分成若干小份,一人一份。
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也满足了人们安全方面的需求,集体劳动、统一分配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相互信任、互相依存的心理。
再加上当时居住条件简陋,没有什么像样的食器,大家拿到分给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后,一般是找个地方站着或坐在地上吃,没什么讲究。
分餐制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新石器时期结束后,人类进入到青铜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剩余食物增加了,餐具也有了许多革新,但人们仍然实行分餐而食的办法。
这是其一,分餐制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阶级需要,家具使然。
进食者一般端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上身挺直、双膝着席、臀部挺立或压在双脚上。主人与宾客通过方位、座次区分身份、地位,每个人面前摆着各自的食物,一人一份。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进食方式,非常符合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区分尊卑贵贱的需要,即儒家提倡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不同身份的人,面前摆放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一样,所用的食器也不一样。比如:
君臣共食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长幼共食时,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
宾主共食时,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
分餐制是有等级划分的。
其实跟分餐制有关的,除了孟尝君食客自杀外,还有很多历史典故。
比如说鸿门宴!
我们熟悉的‘鸿门宴’,正是因为实行分餐制,范增才有可能设下‘项庄舞剑’这个杀局——项羽、范增、刘邦、张良等人按身份分坐于不同方位,中间有空地。
如果他们几个人当时围在一个桌前吃饭,项庄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了,勉强做局还可能误伤自己人,得不偿失。
再比如徐孝克,这个人你总该知道吧?”
周楠楠:“你说啊,你说出来,我就知道了!”
“《陈书·徐孝克传》记载,南陈大臣徐孝克每次陪皇帝侍宴,没看见他吃什么,席散时他座席前的食物却少了很多,陈高宗询问中书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
于是,管斌留意观察,发现徐孝克偷偷把食物塞在宽腰带内,待宴席结束后,拿回去给母亲吃。陈高宗得知此事颇为感慨,下令给有关管事人员,以后宴会上凡摆在徐孝克案前的食物都可由他‘打包’拿回家。”
吱!
包厢的门口微微开了点儿缝。
几个服务员敛气息声,耳朵贴在门缝仔细地听着,他们已经听了半天了,此时相互间不停地点头示意,虽然默不作声,但大家的表情彼此都懂。
他们表情所展现出的中心思想就是:丫的,这哥们儿在吃上面,懂得比他们餐饮行业的人都多千百倍,这哥们儿的知识,真丰富啊,完全可以上百家讲坛啊!
不多时,竟然有客人也放下筷子,好奇地过来凑热闹了。
李亦儒全然无察觉,继续道:“这是个孝子的故事,再讲一个夫妻故事——举案齐眉。
《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隐士梁鸿由太学毕业,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至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
梁鸿每次帮工回来,孟光都为他提前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给丈夫,以示敬重。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典故,成为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
孟光所举之‘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与餐盘不同,这种小食案有足,可放在地上或席上,用餐时一人面前一案。
至于分餐制的消失,跟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比如说胡服的流入,家具的更新等等,都会使分餐制逐渐转化为聚餐制。
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2个人围着一个食案相对而食,另一幅《宴乐图》中,4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餐,反映的都是分餐制向聚餐制过渡的情形。
到了唐代,会餐制真正成型了,因为物阜民丰,物产富饶,人们的食物更多,聚餐制更有利于分享食物,这是其中一条原因……”
周楠楠问道:“你觉得,咱们的分餐制还能重新流行起来么?”
“有一定可能,我们华夏曾有3500多年的时间使用分餐制,是有很悠久历史的,我认为,今天有可能局部振兴。
假如说我们遇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时,当大家重新意识到食品安全以及分餐制的好处时,如果有强有力的政策进行号召的话,可能会影响一部分精英家庭。”
“分餐制咱们有了,那,咱们用过勺子叉子么?咱们不是筷子民族么,那这些西方用的餐具,咱们历史上有类似的么?”
李亦儒点点头:“当然有!
人们吃饭一般有三种工具:手指、叉子和筷子。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du尼西亚及印du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部。
使用筷子固然是我国的古老饮食传统,但实际上,勺子和叉子也曾在古代我国扮演过相同的角色。考古学证实,我国的餐叉出现在4000多年前,而随着西餐传入的餐叉却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华夏先民的主食是粥饭,副食为羹汤,这些都不便直接用手指抓食。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般都有骨质餐匙的出土。
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居民,也时兴使用餐匙进食,而且他们的餐匙制作大都十分精巧,包括一些器形标准的勺形匙,还有一些蚌质餐匙。
……
但餐叉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数量相对较少,我猜测,古代餐叉的使用与肉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国古代将‘肉食者’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餐叉可能是上流社会的专用品,应当不会普及到一般民众中。
下层社会的‘藿食者’,因为食物中很难见到有肉,所以用不着制备专门食肉的餐叉。”
“那筷子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你这历史方面,欠缺得有点儿严重啊!”李亦儒不禁叹息。
“不是我欠缺的严重,我认为所有国人都不知道吧?”
“不许代表别人!我给你普及普及。被视为国粹的筷子,其实在《礼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
在考古发掘方面,年代最早的古箸出自an阳殷墟,有青铜箸6支。
qing江香炉石遗址发掘时,在商代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地层里都出土有箸,有骨箸,也有象牙箸。
汉代墓葬如马王堆出土过竹箸。汉箸长度一般为25厘米上下,而从丹徒丁卯桥遗址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中,有箸36支,长度一般在28厘米至33厘米。
元代的箸略有增长的趋势,而到了明清,箸的形制长短粗细已与现代箸差别不大了。
……”
门口趴门缝的人已经听傻了。
饭店里的一些人也不吃饭了,都凑过来支着耳朵仔细听的,竟然还有人举着手机录音或者录视频。
老板也很尴尬,他们的店里,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啊,一时还不好处理。
你说让大家回去安心吃饭吧,这个情况可能够呛了,可让大家凑在门缝听李亦儒讲课,总有些不妥,会给李亦儒的生活造成不便。
老板也头疼,怎么处理呢?想了想,他拍了拍几位服务员的肩膀:“你们是不是该忙忙工作了?”
服务员连忙闪人去干活了,老板的话可不敢不听啊。
于是,老板顺理成章地占了服务员的位置,凑过耳朵,听起了李亦儒的“美食文化课程”。
顾客们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他们分享心情:
“真牛逼啊!历史典故无所不知啊!”
“最牛逼的是,竟然考古方面都无所不知,竟能详细地列出具体的信息。”
“而且人家李亦儒都没有提前准备啊,就是脱口而出啊,这知识含量,无敌了啊!”
“我也想不到什么文绉绉的词来形容李亦儒了,牛逼就完事儿了!”
……
这时,室内的李亦儒突然望向门口,他喊道:“服务员!”
“哎!”一个服务员快步跑来,她分开众人打开门,“李老师!”
李亦儒怔怔地望着门口,只见门口乌泱泱一片人,“你……你们这是什么情况?”
众人笑嘻嘻地看着他:
“听你讲课啊!”
“我们也涨涨知识!”
“李亦儒你下次开直播,多讲讲我国这方面的事情,让大家多了解一下我们华国文化的变迁啊!”
……
李亦儒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前几天面试自己的郑潇潇教授。
郑潇潇教授也正直直地看着他,她忙道:“别看我,我不是郑潇潇,我只是跟郑潇潇长得有点儿像而已。”
李亦儒:“……郑教授,您真逗!”
众人又齐齐望向郑潇潇,怎么又蹦出个女教授来?
郑潇潇笑笑:“李亦儒,你们慢慢吃,我就先走了啊!”
郑潇潇红着脸,转身就走了。李亦儒想出来送送,结果……他刚到门口就被众人困住了,签名拍照的程序难免要走一圈。
郑潇潇快步离开饭店,她刚刚跟一堆人挤在一起,凑着耳朵偷听李亦儒讲课的场面,实在不雅啊!
说实话,李亦儒讲得一些东西,她都不懂,毕竟她是现代文学的教授。
术业有专攻,她虽然对古代文化很了解,但毕竟还有专业隔阂,而且李亦儒刚刚的漫谈,已经涉及到了历史、文学甚至考古等多方面了,他的知识体系大大超乎了郑潇潇的认知。
坦白地讲,郑潇潇有点儿隐约觉得,在博学这方面,自己是不如这个孩子的。
之所以是隐约觉得,是因为人性的天性里面,总认为一个成年人不管怎样都要强于孩子,一个教授总要比学生强。这是一种诡异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一种强者的心理暗示。
虽然郑潇潇在和李亦儒的比较中,尚未确定好自己的真实输赢,但是她有一点是明白的,那篇《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百分之99是李亦儒亲笔写的。
以刚刚李亦儒的博学状态,以及过去几个月里惊世骇俗的表现,郑潇潇现在对《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的作者,不做他人假设,就是李亦儒!
这样的人才,她郑潇潇必须得抢到手里啊!日后必成大器,甚至极有可能成21世纪最后一个大师啊!
这个年代有大师么?
郑潇潇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她可远远不是,富旦大学里,也没有敢自称国学大师的人了。
21世纪,这是一个国学贫瘠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在悲叹国学未来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枚闪晶晶的才华外溢的天才。而她,很可能成为这个天才的导师。
哈哈!
郑潇潇越想越美,越想越开心,骑共享单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是……
咔嚓!
追尾了。
女孩下车,疑惑地看着郑潇潇:“郑教授?您怎么骑得这么快?”
郑教授笑道:“芷蕾,这就叫乐极生悲吧!”
……
餐厅里,李亦儒一边给大家签名,一边催促道:“服务员,我们就两盘菜,抓紧给我们上啊!”
“好的,马上了,马上就好。”
这时,老板站出来道:“大家都不要嚷着让李老师签名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大家都散一散,别影响李老师吃饭了,谢谢大家配合啊!”
老板左手掐着李亦儒的签名,右手劝顾客回座位进餐。
大家看老板就来气,合着你刚要到签名,你就倒戈帮李亦儒清人了啊?
李亦儒幸好还没到红透华国文娱圈的程度,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老板的干涉以及周楠楠的劝解下,大家很快各回位置了,毕竟都是成年人。
今晚来吃饭的没有初高中孩子或者年纪轻的女孩子,不然李亦儒就不好办了,他们是最疯狂的。
顾客刚清走,两道菜也便端了上来。李亦儒将花生米往周楠楠面前一推:“这是你的,别客气。”
周楠楠:“啊?”
李亦儒放置周楠楠不管,将整盘的梅菜扣肉拿到自己面前,狼吞虎咽地咀嚼起来。
周楠楠:“什么鬼?”
“你刚刚不是……不是说你向往分餐制么?那……咱们分餐制,满足你。”李亦儒满嘴都是食物,含糊不清地道。
“李亦儒!!!你……哪有你这么分餐的啊?你欺负人!”
李亦儒也不管她,吭哧吭哧地自己在那吃。
周楠楠气的毫无办法,她觉得自己这个老板真的是坏起来绝对不手软,他好像真没想跟自己分享那盘梅菜扣肉。
于是,她大口大口地夹着花生米,不停地幽怨地看着李亦儒。
花生米很快就要光了,这时她就见李亦儒向门外喊道:“服务员,给这姑娘再加一道菜吧!”
周楠楠大喜,老板终于良心发现了啊!
服务员捧着菜单跑过来:“您再点道什么菜呢?”
“花生米!”李亦儒头也不抬地道。
周楠楠:“……”
李亦儒一边吃饭一边想,这姑娘的抗击打能力真的不如马剑,此时这姑娘气忿忿的,牙咬在花生米上咯嘣咯嘣响。
不过很奇怪的是,他恶作剧的时候竟然没有怜香惜玉的感觉,或许换成夏雨晴,他就舍不得让夏雨晴吃一顿花生米了吧?
这就是爱情和友情的本质区别吧?!
方林出版社这一行人,很明显能看到他们的情绪由兴奋转为低落的全过程,这低落的情绪中,还充满着迷茫。
李亦儒不同时期的作品,其这种文字水平以及学术水平上的巨大差别,已经超过了这些业界人士的理解范畴了。
如果忽略掉李亦儒的作者身份的话,假如王总编第一次看到《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文时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他一定对这篇文章推崇至极,并认为作者起码也得是副教授级别的,甚至更上一层。
李亦儒这个作者身份,是会降低他作品的权威性的,因为年纪太小。
王总编很纳闷,《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文的学术水平以及文字造诣都这么高了,结果,日常考试作文竟然就这?
就这考试作文,王总编觉得打40分都算高的了,其中还得有字体加分项。
这个观点,和某冷艳美女如出一辙啊!
王总编率先抬起头,强颜欢笑:“李老师的进步水平真的是巨大啊!相信李老师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所以,我们想和李老师谈一下以后的合作。我们相信李老师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你会有各种优秀文章问世的,我们有个大胆的想法。”
李亦儒问道:“您是想,以后等我作品足够了,再给我发书么?”
“不!我们是想签约你!”
“签约?”李亦儒一怔,“您是想将我签约到方林出版社旗下?”
“对!我们愿意为李老师献上10年500万的签约合同!”
出版社一般只签书不签作者,但也有例外,之前有个著名作者10年500万签约的,很不幸的是,很快实体出版走向没落,出版社本以为稳赚的生意,结果赔得七零八落的。
现如今,这种出版社给作者签长约的合同,基本不会出现,除非,签约价格很低廉。
现在出版业不太景气,10年500万对于很多实体书作者而言,很不错了。
但对于李亦儒来说,这500万,就是他一场直播的收入而已,他凭什么为了500万,而失去未来10年的自主权?
李亦儒婉言拒绝。
王总编忙道:“您先别急,您先听听我们的计划,我们将围绕您,进行全方位的打造,比如说先出版个人写真集,然后发行旅游随笔,这两本书之后,我们在发行您的国学作品集,相信那个时候您已经有很多作品在身了。”
“写真集?”李亦儒笑得很难看。
“对,您是国学偶像,国学是您的标签,偶像也是标签啊,您的个人写真集,想必一定会爆火的。”
李亦儒:“……”
“我们将会围绕您,进行全方位的开发!”
李亦儒突然望向周楠楠:“楠楠姐,我那个饭局……”
周楠楠此时正跟方林出版社的一个帅员工互加微信呢,闻言后,她茫然地回过头:“啊?”
艹!
李亦儒心里吐槽了一句,然后又道:“我那个饭局——”
“哦!”周楠楠指了指半里地开外的饭店,“总编,您车停在君悦大饭店前就行,正好李老师要去那个饭局。”
“啊?”王总编大惊,“李老师这么忙么?竟然还有饭局?我们本来是打算请李老师吃饭,边吃边聊的啊!”
周楠楠忙道:“王总编,明天我们再约,不急的。今晚这个饭局,李老师不去不行啊!”
李亦儒这时摊开手:“真的不巧,太不好意思了。明天再约哈!”
“那,那好吧。”
车子停下,李亦儒跟王总编挥手告别,便快步走进了餐厅。
推开门,李亦儒道:“服务员,麻烦开个包厢!”
周楠楠问道:“咱们还真进来吃饭啊?”
“废话,喝茶你喝饱了啊?你请客!”
“为什么?我不!”
“那就扣你工资!”
“为什么?”
“上班时间和别人加微信,忽略了本身的工作,你说你应不应该扣工资?”
“应该,不过我们加微信,是他说出版社方便联系咱们啊!”
“那你为什么用你私人微信号加他?”李亦儒一句话绝杀。
“呃……走,请你吃饭。”
走进包厢,服务员将菜单放在了桌子上,周楠楠忙拿过来,仔仔细细地翻了翻,然后才道:“麻烦来两碗二两米饭。”
说罢,周楠楠将菜单合上并还给了服务员,还不忘说声谢谢。
服务员:“???”
李亦儒皱皱眉:“菜呢?点菜啊!”
“干嘛要点菜?我说请你吃饭,也没说请吃菜啊!”周楠楠特别得意地道,仿佛在炫耀自己的小聪明。
李亦儒:“……”
他想起了往事,那是个夕阳沉醉的晚上,他也用差不多理直气壮的语气,跟马剑说过类似的话。
“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谁啊!”李亦儒叹了口气,拿起手机给马剑发去视频,“贱哥,对不起!”
马剑正在写作业,他一头雾水:“啊?!”
“你在写作业吧?”李亦儒问道。
“对啊,告诉你个喜讯,我已经做完三大本文综习题了!”
“真厉害!”李亦儒将镜头对向窗外,“我也让你看看我的开心吧。虽然是冬季了,但商海市这边绿树成荫,外面灯火辉煌,我玩得实在太累了,才进这家著名的餐厅吃口饭,这里的菜很可口,一会儿吃完饭,我还要去KTV唱歌,然后回家呼呼睡觉。
等明天早晨起来,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一天,然后又得逛街、吃饭、打球,玩到累的时候便呼呼睡觉,有时间的时候还得时常跟你分享我的动态。”
马剑喜气洋洋的脸上,顿时失去了色彩。
李亦儒又道:“对了兄弟,我再也不用学习了,有一所高校,已经不需要我高考成绩就可以直接录取我了。哎,好怀念咱们一起奋发图强的岁月啊!”
马剑:“信号不好,再见!”
“连接的WiFi信号有什么不好的?诶,别挂啊!诶!”李亦儒放下了手机,重新拿回菜单准备点菜。
“你不是在跟马剑道歉么?”周楠楠问道。
“对啊!”
“那我怎么感觉,本来马剑挺好的心情,好像变得糟糕了呢?”
李亦儒道:“这就是跟我炫耀的下场啊!没事儿,我这兄弟抗击打能力极强,而且见到我这种潇洒的生活,更会刺激他拼命学习的,本质上我还是为他好。但是,我就不知道你的抗击打能力了。”
李亦儒说罢,指了指菜单,对服务员道:“一盘花生米,一盘梅菜扣肉,谢谢。”
服务员走后,周楠楠道:“亦儒你觉得外国的分餐制怎么样?我其实挺向往分餐制的。”
“在科学上,我觉得是没问题的。咱们古人其实也讲究分餐制的,这都是咱们古人玩剩下的,谁知道好的地方没传承下来,一大堆陋习却传承下来了。”
“是么?”
“对啊,咳咳,李老师给你免费讲一下!说到吃,首先,就要说到考古,古人的衣食住行,很多都是依靠考古而历史重现的。
比如说,鼎、簋、甑、甗、簠这些青铜器中常见的器型,原本都是食器。
胡椒、花椒、高良姜这些调味料,在曾侯乙战国墓和马王堆汉墓里都有发现;鸡鸭鱼骨在各种墓葬发现的也都不少。
而喇家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们吃剩下来的面条,这就比较罕见了。阿斯塔拉唐墓也发掘了不少点心实物,其中就有饺子,与现代常见的饺子在大小和形状上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说,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随着考古不停地更新的。”
周楠楠眼睛瞪得既大又圆:“啊?新石器时代吃剩下的面条都能挖掘出来?还有,你说的那些器具我连怎么写都不知道!”
“器型器型器型!器具什么鬼?器型!在我这里,一律用器型这个文明用语!”
“拜托,你要是不强调,我真都没多想!”
“呵呵!我才不信呢!”李亦儒接着说,“要说吃得从坐开始说起。孔子曾说:‘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筵席之称,由此而来。进餐方式除了席地而坐外,有身份的贵族凭俎案而食。后来我们常说的‘举案齐眉’的案指的就是这个。
……
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最晚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出现。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出了分餐制在我国古代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分餐制的产物。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史记·孟尝君列传》里也有分餐制的佐证,孟尝君你知道吧,就是特屌的那个人,你想听‘特屌这人’的故事么?”
“不想!诶,你这个词怎么怪怪的?”
“那不说了。”李亦儒拿起手机,默默地刷起了微博。
“想想想,你快说!”
李亦儒放下手机,优哉游哉地喝了口茶水,才道:
“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食物。
一天夜里,田文宴请刚刚投奔自己的侠士,有人无意间挡住了灯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与田文两样,一时间怒火中烧,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们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以谢误会之罪。
那你知道,这个拔剑自刎的侠士是谁么?”
周楠楠很好奇:“谁啊?”
“我帅么?”
“帅啊!”
“可帅也没用,我也不知道啊,爱谁谁!”
周楠楠:“……”
李亦儒继续:
“会食制应该是在唐代引进胡人的高桌大椅之后正式成为主流的。高桌大椅的出现,这是我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唐代时椅子就已经很流行了,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
周楠楠一头问号:“那为什么我们的古人最初是分餐制啊,这个很奇怪啊,大家凑在一起吃东西多方便啊!
而且,究竟是什么原因,分餐制在我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这个啊!
首先,食物匮乏,只得分餐!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往往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和劳动,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
那时,‘吃’是人们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因为得到的食物非常有限,为保证群体里每一名成员都能生存下去,我们的先人只得把食物平均分成若干小份,一人一份。
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也满足了人们安全方面的需求,集体劳动、统一分配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相互信任、互相依存的心理。
再加上当时居住条件简陋,没有什么像样的食器,大家拿到分给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后,一般是找个地方站着或坐在地上吃,没什么讲究。
分餐制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新石器时期结束后,人类进入到青铜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剩余食物增加了,餐具也有了许多革新,但人们仍然实行分餐而食的办法。
这是其一,分餐制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阶级需要,家具使然。
进食者一般端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上身挺直、双膝着席、臀部挺立或压在双脚上。主人与宾客通过方位、座次区分身份、地位,每个人面前摆着各自的食物,一人一份。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进食方式,非常符合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区分尊卑贵贱的需要,即儒家提倡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不同身份的人,面前摆放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一样,所用的食器也不一样。比如:
君臣共食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长幼共食时,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
宾主共食时,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
分餐制是有等级划分的。
其实跟分餐制有关的,除了孟尝君食客自杀外,还有很多历史典故。
比如说鸿门宴!
我们熟悉的‘鸿门宴’,正是因为实行分餐制,范增才有可能设下‘项庄舞剑’这个杀局——项羽、范增、刘邦、张良等人按身份分坐于不同方位,中间有空地。
如果他们几个人当时围在一个桌前吃饭,项庄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了,勉强做局还可能误伤自己人,得不偿失。
再比如徐孝克,这个人你总该知道吧?”
周楠楠:“你说啊,你说出来,我就知道了!”
“《陈书·徐孝克传》记载,南陈大臣徐孝克每次陪皇帝侍宴,没看见他吃什么,席散时他座席前的食物却少了很多,陈高宗询问中书舍人管斌是怎么回事。
于是,管斌留意观察,发现徐孝克偷偷把食物塞在宽腰带内,待宴席结束后,拿回去给母亲吃。陈高宗得知此事颇为感慨,下令给有关管事人员,以后宴会上凡摆在徐孝克案前的食物都可由他‘打包’拿回家。”
吱!
包厢的门口微微开了点儿缝。
几个服务员敛气息声,耳朵贴在门缝仔细地听着,他们已经听了半天了,此时相互间不停地点头示意,虽然默不作声,但大家的表情彼此都懂。
他们表情所展现出的中心思想就是:丫的,这哥们儿在吃上面,懂得比他们餐饮行业的人都多千百倍,这哥们儿的知识,真丰富啊,完全可以上百家讲坛啊!
不多时,竟然有客人也放下筷子,好奇地过来凑热闹了。
李亦儒全然无察觉,继续道:“这是个孝子的故事,再讲一个夫妻故事——举案齐眉。
《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隐士梁鸿由太学毕业,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至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
梁鸿每次帮工回来,孟光都为他提前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给丈夫,以示敬重。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典故,成为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
孟光所举之‘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与餐盘不同,这种小食案有足,可放在地上或席上,用餐时一人面前一案。
至于分餐制的消失,跟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比如说胡服的流入,家具的更新等等,都会使分餐制逐渐转化为聚餐制。
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2个人围着一个食案相对而食,另一幅《宴乐图》中,4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餐,反映的都是分餐制向聚餐制过渡的情形。
到了唐代,会餐制真正成型了,因为物阜民丰,物产富饶,人们的食物更多,聚餐制更有利于分享食物,这是其中一条原因……”
周楠楠问道:“你觉得,咱们的分餐制还能重新流行起来么?”
“有一定可能,我们华夏曾有3500多年的时间使用分餐制,是有很悠久历史的,我认为,今天有可能局部振兴。
假如说我们遇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时,当大家重新意识到食品安全以及分餐制的好处时,如果有强有力的政策进行号召的话,可能会影响一部分精英家庭。”
“分餐制咱们有了,那,咱们用过勺子叉子么?咱们不是筷子民族么,那这些西方用的餐具,咱们历史上有类似的么?”
李亦儒点点头:“当然有!
人们吃饭一般有三种工具:手指、叉子和筷子。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du尼西亚及印du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部。
使用筷子固然是我国的古老饮食传统,但实际上,勺子和叉子也曾在古代我国扮演过相同的角色。考古学证实,我国的餐叉出现在4000多年前,而随着西餐传入的餐叉却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华夏先民的主食是粥饭,副食为羹汤,这些都不便直接用手指抓食。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般都有骨质餐匙的出土。
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居民,也时兴使用餐匙进食,而且他们的餐匙制作大都十分精巧,包括一些器形标准的勺形匙,还有一些蚌质餐匙。
……
但餐叉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数量相对较少,我猜测,古代餐叉的使用与肉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国古代将‘肉食者’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餐叉可能是上流社会的专用品,应当不会普及到一般民众中。
下层社会的‘藿食者’,因为食物中很难见到有肉,所以用不着制备专门食肉的餐叉。”
“那筷子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你这历史方面,欠缺得有点儿严重啊!”李亦儒不禁叹息。
“不是我欠缺的严重,我认为所有国人都不知道吧?”
“不许代表别人!我给你普及普及。被视为国粹的筷子,其实在《礼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
在考古发掘方面,年代最早的古箸出自an阳殷墟,有青铜箸6支。
qing江香炉石遗址发掘时,在商代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地层里都出土有箸,有骨箸,也有象牙箸。
汉代墓葬如马王堆出土过竹箸。汉箸长度一般为25厘米上下,而从丹徒丁卯桥遗址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中,有箸36支,长度一般在28厘米至33厘米。
元代的箸略有增长的趋势,而到了明清,箸的形制长短粗细已与现代箸差别不大了。
……”
门口趴门缝的人已经听傻了。
饭店里的一些人也不吃饭了,都凑过来支着耳朵仔细听的,竟然还有人举着手机录音或者录视频。
老板也很尴尬,他们的店里,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啊,一时还不好处理。
你说让大家回去安心吃饭吧,这个情况可能够呛了,可让大家凑在门缝听李亦儒讲课,总有些不妥,会给李亦儒的生活造成不便。
老板也头疼,怎么处理呢?想了想,他拍了拍几位服务员的肩膀:“你们是不是该忙忙工作了?”
服务员连忙闪人去干活了,老板的话可不敢不听啊。
于是,老板顺理成章地占了服务员的位置,凑过耳朵,听起了李亦儒的“美食文化课程”。
顾客们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他们分享心情:
“真牛逼啊!历史典故无所不知啊!”
“最牛逼的是,竟然考古方面都无所不知,竟能详细地列出具体的信息。”
“而且人家李亦儒都没有提前准备啊,就是脱口而出啊,这知识含量,无敌了啊!”
“我也想不到什么文绉绉的词来形容李亦儒了,牛逼就完事儿了!”
……
这时,室内的李亦儒突然望向门口,他喊道:“服务员!”
“哎!”一个服务员快步跑来,她分开众人打开门,“李老师!”
李亦儒怔怔地望着门口,只见门口乌泱泱一片人,“你……你们这是什么情况?”
众人笑嘻嘻地看着他:
“听你讲课啊!”
“我们也涨涨知识!”
“李亦儒你下次开直播,多讲讲我国这方面的事情,让大家多了解一下我们华国文化的变迁啊!”
……
李亦儒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前几天面试自己的郑潇潇教授。
郑潇潇教授也正直直地看着他,她忙道:“别看我,我不是郑潇潇,我只是跟郑潇潇长得有点儿像而已。”
李亦儒:“……郑教授,您真逗!”
众人又齐齐望向郑潇潇,怎么又蹦出个女教授来?
郑潇潇笑笑:“李亦儒,你们慢慢吃,我就先走了啊!”
郑潇潇红着脸,转身就走了。李亦儒想出来送送,结果……他刚到门口就被众人困住了,签名拍照的程序难免要走一圈。
郑潇潇快步离开饭店,她刚刚跟一堆人挤在一起,凑着耳朵偷听李亦儒讲课的场面,实在不雅啊!
说实话,李亦儒讲得一些东西,她都不懂,毕竟她是现代文学的教授。
术业有专攻,她虽然对古代文化很了解,但毕竟还有专业隔阂,而且李亦儒刚刚的漫谈,已经涉及到了历史、文学甚至考古等多方面了,他的知识体系大大超乎了郑潇潇的认知。
坦白地讲,郑潇潇有点儿隐约觉得,在博学这方面,自己是不如这个孩子的。
之所以是隐约觉得,是因为人性的天性里面,总认为一个成年人不管怎样都要强于孩子,一个教授总要比学生强。这是一种诡异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一种强者的心理暗示。
虽然郑潇潇在和李亦儒的比较中,尚未确定好自己的真实输赢,但是她有一点是明白的,那篇《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百分之99是李亦儒亲笔写的。
以刚刚李亦儒的博学状态,以及过去几个月里惊世骇俗的表现,郑潇潇现在对《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的作者,不做他人假设,就是李亦儒!
这样的人才,她郑潇潇必须得抢到手里啊!日后必成大器,甚至极有可能成21世纪最后一个大师啊!
这个年代有大师么?
郑潇潇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她可远远不是,富旦大学里,也没有敢自称国学大师的人了。
21世纪,这是一个国学贫瘠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在悲叹国学未来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枚闪晶晶的才华外溢的天才。而她,很可能成为这个天才的导师。
哈哈!
郑潇潇越想越美,越想越开心,骑共享单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是……
咔嚓!
追尾了。
女孩下车,疑惑地看着郑潇潇:“郑教授?您怎么骑得这么快?”
郑教授笑道:“芷蕾,这就叫乐极生悲吧!”
……
餐厅里,李亦儒一边给大家签名,一边催促道:“服务员,我们就两盘菜,抓紧给我们上啊!”
“好的,马上了,马上就好。”
这时,老板站出来道:“大家都不要嚷着让李老师签名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大家都散一散,别影响李老师吃饭了,谢谢大家配合啊!”
老板左手掐着李亦儒的签名,右手劝顾客回座位进餐。
大家看老板就来气,合着你刚要到签名,你就倒戈帮李亦儒清人了啊?
李亦儒幸好还没到红透华国文娱圈的程度,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老板的干涉以及周楠楠的劝解下,大家很快各回位置了,毕竟都是成年人。
今晚来吃饭的没有初高中孩子或者年纪轻的女孩子,不然李亦儒就不好办了,他们是最疯狂的。
顾客刚清走,两道菜也便端了上来。李亦儒将花生米往周楠楠面前一推:“这是你的,别客气。”
周楠楠:“啊?”
李亦儒放置周楠楠不管,将整盘的梅菜扣肉拿到自己面前,狼吞虎咽地咀嚼起来。
周楠楠:“什么鬼?”
“你刚刚不是……不是说你向往分餐制么?那……咱们分餐制,满足你。”李亦儒满嘴都是食物,含糊不清地道。
“李亦儒!!!你……哪有你这么分餐的啊?你欺负人!”
李亦儒也不管她,吭哧吭哧地自己在那吃。
周楠楠气的毫无办法,她觉得自己这个老板真的是坏起来绝对不手软,他好像真没想跟自己分享那盘梅菜扣肉。
于是,她大口大口地夹着花生米,不停地幽怨地看着李亦儒。
花生米很快就要光了,这时她就见李亦儒向门外喊道:“服务员,给这姑娘再加一道菜吧!”
周楠楠大喜,老板终于良心发现了啊!
服务员捧着菜单跑过来:“您再点道什么菜呢?”
“花生米!”李亦儒头也不抬地道。
周楠楠:“……”
李亦儒一边吃饭一边想,这姑娘的抗击打能力真的不如马剑,此时这姑娘气忿忿的,牙咬在花生米上咯嘣咯嘣响。
不过很奇怪的是,他恶作剧的时候竟然没有怜香惜玉的感觉,或许换成夏雨晴,他就舍不得让夏雨晴吃一顿花生米了吧?
这就是爱情和友情的本质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