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张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二三,起!”
一声大喝,一块巨大的条石在左右各三人,共六人的齐心协力之下,用扁担和绳索抬了起来,随后有人大声喊着号子,众人抬着条石缓缓前行。
同样的情形,周围望之皆是,号子声此起彼伏,还有人赶着骡马穿插其中运送沙土,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一派繁忙景象。
远处一条大堤赫然在目,这里是鲁东张秋沙湾堤的工地现场。
滚滚长江东逝水,说的是华夏大陆江河的一个普遍特点,多以西为起点,向东汇入大海。
作为华夏第二大河的黄河也不例外,黄河,时人称之为大河,其在下游异常的暴躁不安。
宋元之后,时常溃堤改道,有时向北,夺海河、大清河入海。
有时向南,夺淮河入海,严重时甚至长江都受过它的袭扰。
更有甚者,分作几股,各自注入大海。
此时的大河就是这种情况。
洪流浩浩汤汤分三股,主流向南由颖河入淮,时人称为“大黄河”。
循道向东流至徐州后向南入淮的支流水量很小,称“小黄河”。
而由曹州(今菏泽)、郓城漫安山入会通河(会通河是运河河段的俗称,北起鲁东临清会通镇,南至应天徐州)的支流,则为大运河注入活水,保障了漕运的通畅。
阳谷张秋镇沙湾一带,就是这道黄河支流汇入运河的地方。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沙湾再度决堤,会通河水渐绝,漕运断绝,京师物价一日三涨。
漕粮不得不改走海路,幸好此时永乐年间的海船仍在,虽然没了当时的鼎盛气象,不过沿着海岸线运运粮还是可以的。
只是用海船运粮,需得出动朝廷水师,耗费甚巨,治理运河、黄河,恢复漕运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当时的右谕德(明代辅佐太子的一个官职,掌规谏太子,从五品,不少是挂名虚职)徐有贞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应采取设置水门、开凿支河、疏浚运河等手段,以疏塞浚通并举的方法平息河患,在得到兵部尚书于谦的首肯后,终获景帝批准。
景泰四年,朝廷升迁徐有贞为左佥都御史,全权治理运河、黄河。
随后徐有贞入驻张秋,亲自督治,在张秋到黄河、沁水之间开凿沟渠(即广济渠)、修建水闸(即通源闸)。
凡营建工程,明廷的惯例是“兵部拨军,户部支粮,工部止于办科”。
也就是说,兵部调拨军士充当役夫,户部向当役者提供口粮,而所有物料均由工部筹办。
不过出京前徐有贞拒绝了拨调五万京军劳役的建议,改为在当地征发民夫。
因而此时的张秋亟需壮劳力,但凡有些气力的汉子,到了这儿都能混口饭吃。
这些民夫干活卖力,不会偷懒,实则比京营里的那些老爷兵要好用多了。
夜幕降临,沙湾堤附近陆续燃起了火堆,嘈杂声却不减分毫。
民夫们一边忙着整治吃食,一边吹牛打屁,享受着一天辛劳后的短暂悠闲时光。
一匹快马穿过空地,“嗒嗒嗒”地向一座大帐奔去。
“哟,小七回来啦!”
民夫中不时有人向马上骑士打招呼。
小七微微点头,以示回应,神情傲然。
想当初,他也是这些民夫中的一员,苦哈哈地卖笨力,赚辛苦钱。
多亏有些身手,被大人看中,收为手下,总算脱离了苦海,与这些汉子们不再在一个锅里舀食吃了。
“吁...”
到得大帐前,小七飞身下马,在门口站定后,喊了一声“大人”。
“小七罢,快进来。”
里面很快有了回应,声音谦和,温润如玉。
小七得了首肯,这才一掀门帘,钻了进去。
“怎么样?那里有消息了没有?”
大帐正中,有一案一几,案后坐着一个中年文士,五绺长髯,算得上个美男子。
身上不是儒衫长袍,而是与民夫一般的短打扮,头上还有顶草笠未摘。
“大人,那位娘娘似乎还没有结束省亲的意思,仍赖在泰安不肯走。”
小七恭谨地答道,待徐有贞示意后,方才继续道:
“不过那位殿下年岁虽小,倒是活跃异常,经常带着护卫在泰安附近跑马遛狗,看他那性情,要不是年纪实在太小,恐怕早带着人进山打猎了。”
“嘿嘿,看来咱们这位新晋的正宫娘娘,是铁了心要在泰安呆下去了。”
徐有贞冷冷一笑之后,又问京师的情况如何。
小七知道他想问什么,答曰:
“大人在京师的都察院同僚,已经有人上书,说太子年岁渐长,已经到了开蒙的时候,不可再任性在外了。”
徐有贞听了,手捋长须,暗自得意。
这种事儿他都不用出面,自然有人友情助攻,只要有人开头,其后自会有人不断跟进。
这种占据大义,绝无后患的柬议,文臣们哪有不愿意发声的,且看这位娘娘还呆不呆得住。
“小七啊。”
“在,大人。”
“明日休息一日,然后还是回老地方,给我继续盯紧泰安,见机行事即可。”
“是,大人,若无他事,属下告退。”
“嗯,歇着去罢。”
待小七退出大帐,徐有贞从几上站起,背着手边走边寻思。
他觉着宫里的孙太后不会安分,早晚要出手对付这位正宫娘娘,逼其携子北返京师。
毕竟泰安州太远,孙太后鞭长莫及,回到宫中,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多了。
那位虽然登临大宝,但皇宫中,还是这位立了两任皇帝的太后说话更算数。
而且在那位娘娘的北返途中,太后同样有施展拳脚的地方。
至于自己,只能静观其变。
可惜啊,原先一直想找门路投靠孙太后一方,惜乎无人引荐,或者说是自己还没有得到信任,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如今若是能暗中出把力,想必能得到太后青睐了罢。
别的也不多求,只要能把金銮殿那位,还有执掌兵部的那个人搞翻搞臭搞下台就行,否则自己这一辈子,始终要因为南迁之议而遭人耻笑。
哼哼,以为给个治河的职司就能让我善罢甘休么。
“一二三,起!”
一声大喝,一块巨大的条石在左右各三人,共六人的齐心协力之下,用扁担和绳索抬了起来,随后有人大声喊着号子,众人抬着条石缓缓前行。
同样的情形,周围望之皆是,号子声此起彼伏,还有人赶着骡马穿插其中运送沙土,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一派繁忙景象。
远处一条大堤赫然在目,这里是鲁东张秋沙湾堤的工地现场。
滚滚长江东逝水,说的是华夏大陆江河的一个普遍特点,多以西为起点,向东汇入大海。
作为华夏第二大河的黄河也不例外,黄河,时人称之为大河,其在下游异常的暴躁不安。
宋元之后,时常溃堤改道,有时向北,夺海河、大清河入海。
有时向南,夺淮河入海,严重时甚至长江都受过它的袭扰。
更有甚者,分作几股,各自注入大海。
此时的大河就是这种情况。
洪流浩浩汤汤分三股,主流向南由颖河入淮,时人称为“大黄河”。
循道向东流至徐州后向南入淮的支流水量很小,称“小黄河”。
而由曹州(今菏泽)、郓城漫安山入会通河(会通河是运河河段的俗称,北起鲁东临清会通镇,南至应天徐州)的支流,则为大运河注入活水,保障了漕运的通畅。
阳谷张秋镇沙湾一带,就是这道黄河支流汇入运河的地方。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沙湾再度决堤,会通河水渐绝,漕运断绝,京师物价一日三涨。
漕粮不得不改走海路,幸好此时永乐年间的海船仍在,虽然没了当时的鼎盛气象,不过沿着海岸线运运粮还是可以的。
只是用海船运粮,需得出动朝廷水师,耗费甚巨,治理运河、黄河,恢复漕运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当时的右谕德(明代辅佐太子的一个官职,掌规谏太子,从五品,不少是挂名虚职)徐有贞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应采取设置水门、开凿支河、疏浚运河等手段,以疏塞浚通并举的方法平息河患,在得到兵部尚书于谦的首肯后,终获景帝批准。
景泰四年,朝廷升迁徐有贞为左佥都御史,全权治理运河、黄河。
随后徐有贞入驻张秋,亲自督治,在张秋到黄河、沁水之间开凿沟渠(即广济渠)、修建水闸(即通源闸)。
凡营建工程,明廷的惯例是“兵部拨军,户部支粮,工部止于办科”。
也就是说,兵部调拨军士充当役夫,户部向当役者提供口粮,而所有物料均由工部筹办。
不过出京前徐有贞拒绝了拨调五万京军劳役的建议,改为在当地征发民夫。
因而此时的张秋亟需壮劳力,但凡有些气力的汉子,到了这儿都能混口饭吃。
这些民夫干活卖力,不会偷懒,实则比京营里的那些老爷兵要好用多了。
夜幕降临,沙湾堤附近陆续燃起了火堆,嘈杂声却不减分毫。
民夫们一边忙着整治吃食,一边吹牛打屁,享受着一天辛劳后的短暂悠闲时光。
一匹快马穿过空地,“嗒嗒嗒”地向一座大帐奔去。
“哟,小七回来啦!”
民夫中不时有人向马上骑士打招呼。
小七微微点头,以示回应,神情傲然。
想当初,他也是这些民夫中的一员,苦哈哈地卖笨力,赚辛苦钱。
多亏有些身手,被大人看中,收为手下,总算脱离了苦海,与这些汉子们不再在一个锅里舀食吃了。
“吁...”
到得大帐前,小七飞身下马,在门口站定后,喊了一声“大人”。
“小七罢,快进来。”
里面很快有了回应,声音谦和,温润如玉。
小七得了首肯,这才一掀门帘,钻了进去。
“怎么样?那里有消息了没有?”
大帐正中,有一案一几,案后坐着一个中年文士,五绺长髯,算得上个美男子。
身上不是儒衫长袍,而是与民夫一般的短打扮,头上还有顶草笠未摘。
“大人,那位娘娘似乎还没有结束省亲的意思,仍赖在泰安不肯走。”
小七恭谨地答道,待徐有贞示意后,方才继续道:
“不过那位殿下年岁虽小,倒是活跃异常,经常带着护卫在泰安附近跑马遛狗,看他那性情,要不是年纪实在太小,恐怕早带着人进山打猎了。”
“嘿嘿,看来咱们这位新晋的正宫娘娘,是铁了心要在泰安呆下去了。”
徐有贞冷冷一笑之后,又问京师的情况如何。
小七知道他想问什么,答曰:
“大人在京师的都察院同僚,已经有人上书,说太子年岁渐长,已经到了开蒙的时候,不可再任性在外了。”
徐有贞听了,手捋长须,暗自得意。
这种事儿他都不用出面,自然有人友情助攻,只要有人开头,其后自会有人不断跟进。
这种占据大义,绝无后患的柬议,文臣们哪有不愿意发声的,且看这位娘娘还呆不呆得住。
“小七啊。”
“在,大人。”
“明日休息一日,然后还是回老地方,给我继续盯紧泰安,见机行事即可。”
“是,大人,若无他事,属下告退。”
“嗯,歇着去罢。”
待小七退出大帐,徐有贞从几上站起,背着手边走边寻思。
他觉着宫里的孙太后不会安分,早晚要出手对付这位正宫娘娘,逼其携子北返京师。
毕竟泰安州太远,孙太后鞭长莫及,回到宫中,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多了。
那位虽然登临大宝,但皇宫中,还是这位立了两任皇帝的太后说话更算数。
而且在那位娘娘的北返途中,太后同样有施展拳脚的地方。
至于自己,只能静观其变。
可惜啊,原先一直想找门路投靠孙太后一方,惜乎无人引荐,或者说是自己还没有得到信任,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如今若是能暗中出把力,想必能得到太后青睐了罢。
别的也不多求,只要能把金銮殿那位,还有执掌兵部的那个人搞翻搞臭搞下台就行,否则自己这一辈子,始终要因为南迁之议而遭人耻笑。
哼哼,以为给个治河的职司就能让我善罢甘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