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作为六尚书之一,许靖的地位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一方面,在如今这个畸形官制之下,尚书也不过是六百石的芝麻小官,级别和曲军侯一致。
但另一方面,作为尚书台主事人,他是东汉朝廷权力机构的实际决策者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甚至权重于九卿。
再加上其出身名门,与司空陈纪关系密切,大部分人也不想得罪他。可刘备等人的方略显然是先往西,若是赞同许靖,会不会恶了刘备、李澈?这两尊大神才是如今朝廷的话事人,更是得罪不起。
目光投向往日里关系尚佳的同僚,却见他们一个个不复平日里的高谈阔论,纷纷避开了他的眼神,少数几个人虽未回避,也是以饱含歉意的眼神回应。
许靖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心底里那股书生意气却又被激了出来,大声道:“袁氏一门祸国乱政,袁本初本就是狼子野心之辈!弘农遭弑,极有可能就是他的手笔,臣以为马、韩尚可爵赏笼络,朝廷绝不可向袁贼妥协!若是让袁贼拿下豫州,大汉江山将有倾覆之危啊!”
刘备原本没什么波动的眼神中也闪过了一丝赞赏之色,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淡然道:“许尚书此乃谋国之言,忠心可嘉。只是先帝遭弑之事尚未有定论,身为朝廷重臣,大庭广众之下还是不要妄言为好。
孤也从来没有说过要放任中原动荡,只是北方各州平定不久,生民急需休养生息,不可连起战端。关中所需兵力不多,尚能为继,中原战事却是非得至少二十万大军才能平定,短时间内,朝廷确实无力南向。
许尚书且放宽心,天命在汉,民心在汉,纵然袁绍拿下豫州,若他不听天子诏令,也终会迎来败亡。孤有意请天子降旨,命陈王与袁绍各自罢兵,等候朝廷调停。若袁绍不从,再发兵不迟。”
这并非敷衍之言,按照李澈的战略规划,最迟明年年初可以南向拿下兖州,但要与袁绍决战,却还需要两三载养民。尤其是关中极其重要,可以三路齐发,让袁绍难以顾全。
当然,这也只是大概安排,世事难料,若是豫州真的危在旦夕,刘备也不得不发兵。只是看目前情形,刘宠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朝廷稍稍给予一些支援,抗上一年半载不成问题。
许靖本已出了一身冷汗,但见刘备态度还算亲和,心里的石头稍稍放下了些,连忙回道:“下官一些浅见,请陛下与大王细思。”
刘协点头道:“朕也不愿看到生灵涂炭,且先让他们罢兵再说。陈王与袁荆州谁是弑君之人,朝廷自会调查的一清二楚。”
“陛下圣明。”
刘备恭维了一句,随后道:“还是继续讨论关中之事,盖元固身体疲弱,每况愈下,不适宜再居京兆尹这等重位,孤想请陛下另择贤能,诸君可有人选?”
三辅之首的京兆尹,由于关隘和崤函的隔绝,称之为关中王也不为过,权柄超过了河南尹,几乎与司隶校尉平分秋色,是一等一的重臣。
这等好位置,纵然知道没有自己的戏,也让一众公卿怦然心动。
见无人发言,刘协也知道问题所在,问道:“魏王麾下人才济济,还请勿要吝惜,为国选才为重。”
刘备拱手道:“启禀陛下,臣确实有两个人选,只是究竟选谁,还要看朝廷方略。”
“哦?”杨彪疑惑道:“魏王不妨先将此二人名讳来历道出,请满朝公卿议上一议,再论其他,如何?”
“第一人姓陈名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陈司空之子,如今为卫将军府长史,为人聪敏机辩,才学非凡,可堪重任。”
不少人纷纷点头,名门出身的陈群背景雄厚,声名远播,除了年岁尚轻,确实是足以镇守一方的人才。
杨彪呵呵笑道:“本官倒是有些好奇了,另一人又是何等人才,能让魏王将之与陈长文相提并论。”
刘备看了眼陈纪,微笑道:“另一人也是颍川人士,钟繇钟元常,历任尚书郎、阳陵令,如今为邺城令,想必陈司空也是知道此人的。”
其他人还未有反应,陈纪一脸恍然大悟的道:“原来是钟元常,犬子愚鲁,才疏学浅,不足与此高士并论,还请魏王明鉴。”
李澈憋着笑,瞥了眼侍立在身后的陈群,却见陈长史面色如常,毫无波动,似乎陈纪方才贬低的并不是他。
其他人经过一番回忆,也想起了此人,毕竟是正经举孝廉出身的郎官,公卿们还是有一些印象的。而真要论起来,钟繇的资历无疑要比陈群深厚许多,若要为京兆尹,陈群尚有一些勉强,钟繇却是毫无问题,资格完全足够。
杨彪若有所思的道:“看来此二人中,一人认为关中可图,一人认为可以暂缓?”
“元常之谋,极有可能挑起关中战乱,此乃行险;而长文却是准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短期难有成效。如何抉择,还要诸君共议,由陛下来做决断。”
站在李澈身后的陈群也适时出声道:“下官才疏学浅,能力不足,无法像元常兄一般运筹帷幄,也只能做些分内之事。京兆尹之位,还是择贤为好。”
公卿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起来。有想尽快安定关中的,认为资历重要的,都倾向于钟繇;而认为关中之事不可急躁的人则倾向于陈群,同时也算是在向司空陈纪示好。
李澈也侧头对陈群小声道:“你为何不愿循钟元常的方略?”
陈群瞪了他一眼,哼哼道:“你这般急迫,不过是为了你家岳丈的事,才与钟元常一拍即合。若依着往日里的性子,你恐怕也不会赞同一举吞下马、韩的策略。”
“这你就错了。”李澈小声道:“钟元常确实有安定关中的能力,纵有私心,我又岂会因私废公?大王心里也是倾向于快速解决,你若是循他的做法,这次便可将你一把推上京兆尹的位置。”
“……罢了。”陈群摇摇头:“我资历还不够,不如元常兄,京兆尹这等重位,受之有愧。”
“行吧。”李澈耸耸肩,扫了眼公卿们,叹道:“看来应该就是钟元常了,只是我觉得那卫觊所言颇为有理,最好能让他与钟元常互补一下,以防万一啊。”
作为六尚书之一,许靖的地位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一方面,在如今这个畸形官制之下,尚书也不过是六百石的芝麻小官,级别和曲军侯一致。
但另一方面,作为尚书台主事人,他是东汉朝廷权力机构的实际决策者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甚至权重于九卿。
再加上其出身名门,与司空陈纪关系密切,大部分人也不想得罪他。可刘备等人的方略显然是先往西,若是赞同许靖,会不会恶了刘备、李澈?这两尊大神才是如今朝廷的话事人,更是得罪不起。
目光投向往日里关系尚佳的同僚,却见他们一个个不复平日里的高谈阔论,纷纷避开了他的眼神,少数几个人虽未回避,也是以饱含歉意的眼神回应。
许靖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心底里那股书生意气却又被激了出来,大声道:“袁氏一门祸国乱政,袁本初本就是狼子野心之辈!弘农遭弑,极有可能就是他的手笔,臣以为马、韩尚可爵赏笼络,朝廷绝不可向袁贼妥协!若是让袁贼拿下豫州,大汉江山将有倾覆之危啊!”
刘备原本没什么波动的眼神中也闪过了一丝赞赏之色,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淡然道:“许尚书此乃谋国之言,忠心可嘉。只是先帝遭弑之事尚未有定论,身为朝廷重臣,大庭广众之下还是不要妄言为好。
孤也从来没有说过要放任中原动荡,只是北方各州平定不久,生民急需休养生息,不可连起战端。关中所需兵力不多,尚能为继,中原战事却是非得至少二十万大军才能平定,短时间内,朝廷确实无力南向。
许尚书且放宽心,天命在汉,民心在汉,纵然袁绍拿下豫州,若他不听天子诏令,也终会迎来败亡。孤有意请天子降旨,命陈王与袁绍各自罢兵,等候朝廷调停。若袁绍不从,再发兵不迟。”
这并非敷衍之言,按照李澈的战略规划,最迟明年年初可以南向拿下兖州,但要与袁绍决战,却还需要两三载养民。尤其是关中极其重要,可以三路齐发,让袁绍难以顾全。
当然,这也只是大概安排,世事难料,若是豫州真的危在旦夕,刘备也不得不发兵。只是看目前情形,刘宠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朝廷稍稍给予一些支援,抗上一年半载不成问题。
许靖本已出了一身冷汗,但见刘备态度还算亲和,心里的石头稍稍放下了些,连忙回道:“下官一些浅见,请陛下与大王细思。”
刘协点头道:“朕也不愿看到生灵涂炭,且先让他们罢兵再说。陈王与袁荆州谁是弑君之人,朝廷自会调查的一清二楚。”
“陛下圣明。”
刘备恭维了一句,随后道:“还是继续讨论关中之事,盖元固身体疲弱,每况愈下,不适宜再居京兆尹这等重位,孤想请陛下另择贤能,诸君可有人选?”
三辅之首的京兆尹,由于关隘和崤函的隔绝,称之为关中王也不为过,权柄超过了河南尹,几乎与司隶校尉平分秋色,是一等一的重臣。
这等好位置,纵然知道没有自己的戏,也让一众公卿怦然心动。
见无人发言,刘协也知道问题所在,问道:“魏王麾下人才济济,还请勿要吝惜,为国选才为重。”
刘备拱手道:“启禀陛下,臣确实有两个人选,只是究竟选谁,还要看朝廷方略。”
“哦?”杨彪疑惑道:“魏王不妨先将此二人名讳来历道出,请满朝公卿议上一议,再论其他,如何?”
“第一人姓陈名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陈司空之子,如今为卫将军府长史,为人聪敏机辩,才学非凡,可堪重任。”
不少人纷纷点头,名门出身的陈群背景雄厚,声名远播,除了年岁尚轻,确实是足以镇守一方的人才。
杨彪呵呵笑道:“本官倒是有些好奇了,另一人又是何等人才,能让魏王将之与陈长文相提并论。”
刘备看了眼陈纪,微笑道:“另一人也是颍川人士,钟繇钟元常,历任尚书郎、阳陵令,如今为邺城令,想必陈司空也是知道此人的。”
其他人还未有反应,陈纪一脸恍然大悟的道:“原来是钟元常,犬子愚鲁,才疏学浅,不足与此高士并论,还请魏王明鉴。”
李澈憋着笑,瞥了眼侍立在身后的陈群,却见陈长史面色如常,毫无波动,似乎陈纪方才贬低的并不是他。
其他人经过一番回忆,也想起了此人,毕竟是正经举孝廉出身的郎官,公卿们还是有一些印象的。而真要论起来,钟繇的资历无疑要比陈群深厚许多,若要为京兆尹,陈群尚有一些勉强,钟繇却是毫无问题,资格完全足够。
杨彪若有所思的道:“看来此二人中,一人认为关中可图,一人认为可以暂缓?”
“元常之谋,极有可能挑起关中战乱,此乃行险;而长文却是准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短期难有成效。如何抉择,还要诸君共议,由陛下来做决断。”
站在李澈身后的陈群也适时出声道:“下官才疏学浅,能力不足,无法像元常兄一般运筹帷幄,也只能做些分内之事。京兆尹之位,还是择贤为好。”
公卿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起来。有想尽快安定关中的,认为资历重要的,都倾向于钟繇;而认为关中之事不可急躁的人则倾向于陈群,同时也算是在向司空陈纪示好。
李澈也侧头对陈群小声道:“你为何不愿循钟元常的方略?”
陈群瞪了他一眼,哼哼道:“你这般急迫,不过是为了你家岳丈的事,才与钟元常一拍即合。若依着往日里的性子,你恐怕也不会赞同一举吞下马、韩的策略。”
“这你就错了。”李澈小声道:“钟元常确实有安定关中的能力,纵有私心,我又岂会因私废公?大王心里也是倾向于快速解决,你若是循他的做法,这次便可将你一把推上京兆尹的位置。”
“……罢了。”陈群摇摇头:“我资历还不够,不如元常兄,京兆尹这等重位,受之有愧。”
“行吧。”李澈耸耸肩,扫了眼公卿们,叹道:“看来应该就是钟元常了,只是我觉得那卫觊所言颇为有理,最好能让他与钟元常互补一下,以防万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