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讲众生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没有听明白,请玄奘法师,再讲讲啊!”
“如何判断某一业力属于定业或不定业呢?”
西门飘雪说道。
“那我就再再讲讲啊?”玄奘法师说道。
首先,根据行为动机判断,考量这一行为是否故意造作。
若是有心为之,便属于定业。
若是无心造作,如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众生,虽也造下业力,多属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其次,根据对治情况判断。
若是造业之后立即以忏悔进行对治,即使所造是定业,也可能因此产生变化,成为不定业。
就像做了错事之后,若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补偿,可能扭转原有矛盾,化解原有问题。
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鸣得意,可能加深对方的仇视,加重未来的报应。
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门,以此消除业障和违缘。
所谓共业,指相同行为形成的业因,将会感得同样的果报。
所谓别业,是指个别不同的业因。
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有强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庄、丑陋的不同,生活条件有富裕、贫困的不同,这些都属于别业所感。
共业,取决于众生共同的行为,或是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行为。
比如同在屠宰场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宰杀。
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造作杀业,但只要处在这个利益集团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产生的利润,就不能脱离与杀业的关系。将来招感果报时,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罪业。
就像法律在惩处犯罪集团时,其中某些人虽然未直接参与杀人、抢劫或诈骗,身处犯罪集团,参与其他相关事务,并从犯罪所得中获利,那么,同样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我们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都是共业所感。
我到过玄灵大路多次,那里风调雨顺,少有灾害,环境非常和谐。
生活其间的人,对自然怀有真诚的关爱之心,不会随意践踏一草一木,更不会随意伤害动物,哪怕是微小的动物。
所以,大自然也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让人们在它的怀抱中得到滋养。
反之,如果不懂得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计后果地盲目开发,将生态环境破坏殆尽,那么,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
别业,则取决于个体行为,由此招感属于个人的业报。
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国家中,也存在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在普遍贫穷的地区里,也存在应有尽有的富贵者。
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听到的音声,在重听患者的耳中,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都是别业所感,是由不同业力招感的个别果报。
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
有情生命在延续过程中,是上升天道、继续做人,或是堕落地狱、沦为畜生,皆由引业决定。
假若没有引业作为动力,生死也就随之结束了。
唯识三十论中,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前面的业力结束,新一轮的业力又继续产生,然后再次结束、产生。
无始以来,众生不断造业,所以,没完没了地流转生死,循环往复。
所谓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所谓满业是业力招感的差别果报。
比如同样生而为人,有长寿和短命的不同,有贫穷和富贵的不同,有庄严和丑陋的不同。同样沦为畜生,有的流落街头,只能从垃圾中觅食充饥,还要随时面临被宰杀、残害的恐惧。而有的却被主人百般宠爱,精心照料,生活水准甚至超过许多普通百姓。
所有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满业所决定。
从造业到招感果报,还需要缘的成就。
如果说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那么,还须同时具足水分、阳光、泥土等条件,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些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又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之分。
有些业力造下后,现世即能招感果报,为现报;有些业力须待来生方能受报,为生报;还有些业力则须多生后才能受报,为后报;至于前面所说的不定业,招感果报尚未决定,为不定报。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其实不然。
唯心论所说的心,是作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
而佛法所说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变的实体。
此外,唯心论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而不从他物所生。
而佛教则认为,心是缘起的,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
唯识宗认为,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说明心是相互依赖地存在,与唯心论具有不同的性质。
十善业道经启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
因为“心想异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
通常,能够表达出来,并能直接利益或伤害他人的,主要是身业和语业。
比如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制造障碍,又如对他人进行赞叹或肆意辱骂,都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进行表达。
但意业却不然,如果内心充满嗔恨,表面却伪装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须行之于身口,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
不过,如果经由某些特殊训练,心力特别强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杀人。
唯识二十论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天竺有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场冰雹,令国王所在的城市毁于一旦。
可见,意念同样具有杀伤力。
作为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
因为身、语、意三业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力。
总之,由众生心念的差别,导致行为的差别,进而导致世界的差别。
“阿弥陀佛,不知道,各位施主听明白没有啊?”
玄奘法师说道。
在座的各位,对佛学的研究非常的少,所以,听着玄奘法师的讲解都是一头的雾水,各个听得云里雾里的。
不知道玄奘法师还有讲什么故事呢?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
“没有听明白,请玄奘法师,再讲讲啊!”
“如何判断某一业力属于定业或不定业呢?”
西门飘雪说道。
“那我就再再讲讲啊?”玄奘法师说道。
首先,根据行为动机判断,考量这一行为是否故意造作。
若是有心为之,便属于定业。
若是无心造作,如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众生,虽也造下业力,多属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其次,根据对治情况判断。
若是造业之后立即以忏悔进行对治,即使所造是定业,也可能因此产生变化,成为不定业。
就像做了错事之后,若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补偿,可能扭转原有矛盾,化解原有问题。
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鸣得意,可能加深对方的仇视,加重未来的报应。
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门,以此消除业障和违缘。
所谓共业,指相同行为形成的业因,将会感得同样的果报。
所谓别业,是指个别不同的业因。
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有强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庄、丑陋的不同,生活条件有富裕、贫困的不同,这些都属于别业所感。
共业,取决于众生共同的行为,或是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行为。
比如同在屠宰场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宰杀。
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造作杀业,但只要处在这个利益集团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产生的利润,就不能脱离与杀业的关系。将来招感果报时,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罪业。
就像法律在惩处犯罪集团时,其中某些人虽然未直接参与杀人、抢劫或诈骗,身处犯罪集团,参与其他相关事务,并从犯罪所得中获利,那么,同样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我们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都是共业所感。
我到过玄灵大路多次,那里风调雨顺,少有灾害,环境非常和谐。
生活其间的人,对自然怀有真诚的关爱之心,不会随意践踏一草一木,更不会随意伤害动物,哪怕是微小的动物。
所以,大自然也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让人们在它的怀抱中得到滋养。
反之,如果不懂得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计后果地盲目开发,将生态环境破坏殆尽,那么,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
别业,则取决于个体行为,由此招感属于个人的业报。
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国家中,也存在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在普遍贫穷的地区里,也存在应有尽有的富贵者。
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听到的音声,在重听患者的耳中,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都是别业所感,是由不同业力招感的个别果报。
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
有情生命在延续过程中,是上升天道、继续做人,或是堕落地狱、沦为畜生,皆由引业决定。
假若没有引业作为动力,生死也就随之结束了。
唯识三十论中,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前面的业力结束,新一轮的业力又继续产生,然后再次结束、产生。
无始以来,众生不断造业,所以,没完没了地流转生死,循环往复。
所谓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所谓满业是业力招感的差别果报。
比如同样生而为人,有长寿和短命的不同,有贫穷和富贵的不同,有庄严和丑陋的不同。同样沦为畜生,有的流落街头,只能从垃圾中觅食充饥,还要随时面临被宰杀、残害的恐惧。而有的却被主人百般宠爱,精心照料,生活水准甚至超过许多普通百姓。
所有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满业所决定。
从造业到招感果报,还需要缘的成就。
如果说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那么,还须同时具足水分、阳光、泥土等条件,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些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又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之分。
有些业力造下后,现世即能招感果报,为现报;有些业力须待来生方能受报,为生报;还有些业力则须多生后才能受报,为后报;至于前面所说的不定业,招感果报尚未决定,为不定报。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其实不然。
唯心论所说的心,是作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
而佛法所说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变的实体。
此外,唯心论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而不从他物所生。
而佛教则认为,心是缘起的,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
唯识宗认为,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说明心是相互依赖地存在,与唯心论具有不同的性质。
十善业道经启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
因为“心想异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
通常,能够表达出来,并能直接利益或伤害他人的,主要是身业和语业。
比如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制造障碍,又如对他人进行赞叹或肆意辱骂,都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进行表达。
但意业却不然,如果内心充满嗔恨,表面却伪装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须行之于身口,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
不过,如果经由某些特殊训练,心力特别强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杀人。
唯识二十论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天竺有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场冰雹,令国王所在的城市毁于一旦。
可见,意念同样具有杀伤力。
作为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
因为身、语、意三业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力。
总之,由众生心念的差别,导致行为的差别,进而导致世界的差别。
“阿弥陀佛,不知道,各位施主听明白没有啊?”
玄奘法师说道。
在座的各位,对佛学的研究非常的少,所以,听着玄奘法师的讲解都是一头的雾水,各个听得云里雾里的。
不知道玄奘法师还有讲什么故事呢?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