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0章 李广难封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家,派往吐蕃的人回来了。”趁杨贵妃跳舞之际,高力士奏近李隆基小声禀报。
“哦?”李隆基转头望向高力士,有些急切地问道,“高将军,查得怎么样了?”
“回大家,那位苏毗卓玛这几个月一直领兵在外,前阵子还参加了骆驼桥之战,老奴派去的人难以接近她,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尺带珠丹对苏毗部的猜忌之心越来越重,在骆驼桥之战中,苏毗卓玛也似乎和李昂配合得很默契。”
“怎么个默契法?”
“回大家,两军即将交战,李昂尚未完成兵力部署,那苏毗卓玛就极力反对达扎路恭出兵;而等李昂一完成兵力部署,那苏毗卓玛就另找理由,支持出兵;
开战之后,苏毗卓玛受命带领本部人马围攻树敦城,也是围而不攻,达扎路恭大败之后,吐蕃各路大军皆溃,唯有苏毗卓玛所部安然撤退,而李昂也没有派兵追击于她。”
李隆基欣然说道,“如此说来,至少李昂已经和苏毗部取得了联系了。”
“此事应该不会有错,只要有关李昂的身世,还得当面向苏毗卓玛求证方能确定。”
拉拢苏毗部,分化吐蕃,这事李昂已经向他隆基提过,也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吐蕃在地利上得天独厚,如果不从内部分化,很难平定吐蕃,见李昂做得不错,李隆基心里自然很欣慰。他接着问道:“有关李昂与哥舒翰之争,实情如何?”
高力士派去的人刚从陇右回来,自然应该掌握有第一手的情况,这一点高力士不会不闻不问,他躬身答道:“大家,陇右的情况确实有些不妙,哥舒翰为了阻止李昂将吐蕃使者浸猪笼,对李昂拔刀相向,李昂不甘示弱,双方在打斗的过程中,哥舒翰被逼入粪坑,十一月初七夜,李昂与哥舒翰再起冲突,双方数百人马打成一团,随后李昂带着两三百人连夜突出鄯州,奔廓州而去。在陇右,李昂威望较哥舒翰要高上不少,加上有传言说李昂是嫡皇孙,是以陇右将士多站在李昂一边,如今两派人马僵持着,暂时虽未再起冲突,但已成水火不容之势。”
“胡闹!简直是胡闹!”李隆基听到这,不禁很恼怒,“李昂年少轻狂,做事莽撞也就摆了,朕以为哥舒翰会稳重一些,是以才命其节度陇右,不曾想哥舒翰竟也如此不识大体,太让朕失望了!”
“陛下,如今陇右两虎相争,大好的局势恐将会反复,鱼朝恩年纪太轻,且未涉足过边事,到了陇右之后,未必能迅速妥善的平息纷争啊!”
“嗯,高将军言之有理。”之前,李基隆以为李昂与哥舒之间,只是起些口角,派个人去查清情况,调解一下也就行了,谁曾相到,二人都已经刀兵相见了。
他没有心思再看歌舞,在没有再和大臣们商量的情况下,下旨让御史中丞杨慎矜前往陇右,处理李昂与哥舒翰之间的纷争。
御史台也称兰台,负责监察百官,理论上不仅能弹劾宰相,而且还能进谏君主得失。御史台主官为御史大夫,但不常设,御史中丞往往就成为御史台最高官员。
等闲的州郡官员有问题,派个巡察御史去已经足以让地方官点头哈腰,陪尽笑脸的了。这回皇帝把御史中丞亲自派往陇右,足以显示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李林甫一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很是警惕,朝会上说得好好的,派个宦官去就行了,结果第二天皇帝就变卦,把御史中丞也派去了陇右,这么大的事,竟没和他这个宰相相商。
当初为了对付李适之、皇甫惟明、韦坚等人,李林甫极力拉拢过杨慎矜,为此,他不惜把杨慎矜放到了御史中丞的高位上,还让他兼着水陆转运使一职,其实权已不亚于宰相。
但实际上,杨慎矜从来不能算是李林甫的人,成功上位之后,加上皇帝对其越来越宠信,杨慎矜对李林甫更是若即若离,李林甫对此非常不满,一时却又找到不好的由头把杨慎矜弄下来。
现在皇帝不与他相商,就把杨慎矜派到陇右去,这让李林甫感受到了更强烈的威胁。
刑部尚书公孙谨同样感觉不妙,匆匆赶到右相府求见。
“相公,不知圣上为何又要加派杨慎矜前往陇右?”刚一落座,公孙谨就直奔主题问道。
公孙谨本是李林甫心腹之一,但是因为李昂的原因,李林甫对他的戒心也越来越重,皆因一旦成功把李昂扶上位,取代了太子李亨,公孙谨极可能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李林甫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只不过除了扶起李昂取代李亨,他现在确实没有别的好法子除去李亨这个要命的威胁,要扶李昂,暂时就不能动公孙谨,至少目前为止,他和公孙谨的利益是一致的。
“圣意难测啊!”李林甫感叹了一句。
公孙谨道:“相公,杨慎矜靠不住,一旦他到了陇右,难保不会坏了咱们的大事。”
“然圣旨已下,公孙尚书有办法让圣上收回成命吗?”
“这…….”公孙谨发现李林甫的反应有些不对,心中不禁一凛。
李林甫适可而止,没有再继续敲打公孙谨,他抚着长须说道:“现在圣旨已下,若再强行阻止杨慎矜前往陇右,恐怕反而会让圣上心有疑虑。当务之急,我们要做需要做三件事,其一,骆驼桥大捷,开拓大非川之功不能不赏,你们立即上书,以此为由,请封李昂为郡王。其二,尽快确立李昂嫡皇孙的身份。其三,正如你所说,杨慎矜靠不住,不能再他久居御史中丞之位,必须尽快把他贬出朝堂,最好是赶在他从陇右回京之前。”
不得不说,李林甫能稳坐宰相之位这么多年,绝非幸至。他这三招,都是针对眼前的局面使出的釜底抽薪之策。
只要朝廷先一步肯定了李昂的功劳,这等于是对李昂与哥舒翰之争定了调子,这样一来,不管谁去陇右,都不好打朝廷的脸。
尽快确定李昂嫡皇孙的身份,更是一步大棋,这不光是为李昂加一块护身符,同时把李昂往上这么一拱,一来解除了李昂对李林甫的威胁,二来很快就能让李昂变成李亨的威胁,为最终取代李亨奠定了基础。
这第三招,趁杨慎矜前往陇右之机,给他扣上一顶大帽,让杨慎矜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如此不但能消除他去陇右的影响,还顺便解决了这个不听话潜在威胁。
公孙谨心有戚戚焉,连忙答道:“相公高明,下官等这就抓紧去办。”
于是乎,杨慎矜和鱼朝恩尚未成行,朝中就有官员上表,请朝廷封赏骆驼桥大捷、开拓大非川之功。捷报比李昂他们相互弹劾的奏章早到半个月有余,有功则赏,天经地义,大臣们上表请封功臣,无可非议。
其中,李昂作为最大的功臣,不少官员认为,不封郡王,不足以酬其功,就连坊间的老百姓,也认为这是李昂该得的。
有功者的名单以及应给予何样的封赏,政事堂的高官本就商讨了几次,只是一直没有定案而已,这天李林甫再次召集三省六部高官商讨封赏事宜,只用了一个多时辰,便高效率地通过了封赏草案。
李林甫赶到午膳前,把草拟的方案亲手交给了李隆基,其他人都是其次,李隆基接过草案,第一眼就到了李昂名字,大臣们给李昂草拟的封赏是定城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实封五百户等一系列封赏,可谓丰厚之极。
李隆基对边功的封赏一向很慷慨,而且以李昂所立的一连串大功而言,封一个郡王确实不为过。
但这次,李隆基却似乎另打算,他脸色一整,望着李林甫说道:“有关李昂的封赏,可容后再定。”
李林甫哪里肯,立即拜道:“陛下,有功必赏,方能激励边将勇于进取,报效大唐,骆驼桥大捷,拓土千里,扬我大唐国威,李昂身为此战最大功臣,若封赏迟迟未定,恐其他边将心生疑虑,实为不妥。”
李林甫的话,让李隆基无从反驳,当初王忠嗣就是因为压下李昂的封赏,致使李昂心生埋怨,守边将士,天下百姓,也多为李昂抱不平,前车之鉴不远。
李隆基有些为难,只得退一步说道:“李昂还年轻,入仕时间未久,封赏不宜过重,否则年轻人难免心生骄气,同时也会失去进取之心,是以朕以为郡王之赏,不尽适宜。这样吧,就封李昂为云阳侯,实授一百户,加御史中丞衔。”
李林甫心中大失所望,但皇帝已经退了一步,他不好逼之太甚,否则只怕适得其反。于是只得再拜道:“陛下英明,臣遵旨!”
*******************
ps:这本书写到这,非常不容易,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看,正版订阅的人太少了,生活实在无以为继啊!.
(未完待续。)
“大家,派往吐蕃的人回来了。”趁杨贵妃跳舞之际,高力士奏近李隆基小声禀报。
“哦?”李隆基转头望向高力士,有些急切地问道,“高将军,查得怎么样了?”
“回大家,那位苏毗卓玛这几个月一直领兵在外,前阵子还参加了骆驼桥之战,老奴派去的人难以接近她,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尺带珠丹对苏毗部的猜忌之心越来越重,在骆驼桥之战中,苏毗卓玛也似乎和李昂配合得很默契。”
“怎么个默契法?”
“回大家,两军即将交战,李昂尚未完成兵力部署,那苏毗卓玛就极力反对达扎路恭出兵;而等李昂一完成兵力部署,那苏毗卓玛就另找理由,支持出兵;
开战之后,苏毗卓玛受命带领本部人马围攻树敦城,也是围而不攻,达扎路恭大败之后,吐蕃各路大军皆溃,唯有苏毗卓玛所部安然撤退,而李昂也没有派兵追击于她。”
李隆基欣然说道,“如此说来,至少李昂已经和苏毗部取得了联系了。”
“此事应该不会有错,只要有关李昂的身世,还得当面向苏毗卓玛求证方能确定。”
拉拢苏毗部,分化吐蕃,这事李昂已经向他隆基提过,也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吐蕃在地利上得天独厚,如果不从内部分化,很难平定吐蕃,见李昂做得不错,李隆基心里自然很欣慰。他接着问道:“有关李昂与哥舒翰之争,实情如何?”
高力士派去的人刚从陇右回来,自然应该掌握有第一手的情况,这一点高力士不会不闻不问,他躬身答道:“大家,陇右的情况确实有些不妙,哥舒翰为了阻止李昂将吐蕃使者浸猪笼,对李昂拔刀相向,李昂不甘示弱,双方在打斗的过程中,哥舒翰被逼入粪坑,十一月初七夜,李昂与哥舒翰再起冲突,双方数百人马打成一团,随后李昂带着两三百人连夜突出鄯州,奔廓州而去。在陇右,李昂威望较哥舒翰要高上不少,加上有传言说李昂是嫡皇孙,是以陇右将士多站在李昂一边,如今两派人马僵持着,暂时虽未再起冲突,但已成水火不容之势。”
“胡闹!简直是胡闹!”李隆基听到这,不禁很恼怒,“李昂年少轻狂,做事莽撞也就摆了,朕以为哥舒翰会稳重一些,是以才命其节度陇右,不曾想哥舒翰竟也如此不识大体,太让朕失望了!”
“陛下,如今陇右两虎相争,大好的局势恐将会反复,鱼朝恩年纪太轻,且未涉足过边事,到了陇右之后,未必能迅速妥善的平息纷争啊!”
“嗯,高将军言之有理。”之前,李基隆以为李昂与哥舒之间,只是起些口角,派个人去查清情况,调解一下也就行了,谁曾相到,二人都已经刀兵相见了。
他没有心思再看歌舞,在没有再和大臣们商量的情况下,下旨让御史中丞杨慎矜前往陇右,处理李昂与哥舒翰之间的纷争。
御史台也称兰台,负责监察百官,理论上不仅能弹劾宰相,而且还能进谏君主得失。御史台主官为御史大夫,但不常设,御史中丞往往就成为御史台最高官员。
等闲的州郡官员有问题,派个巡察御史去已经足以让地方官点头哈腰,陪尽笑脸的了。这回皇帝把御史中丞亲自派往陇右,足以显示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李林甫一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很是警惕,朝会上说得好好的,派个宦官去就行了,结果第二天皇帝就变卦,把御史中丞也派去了陇右,这么大的事,竟没和他这个宰相相商。
当初为了对付李适之、皇甫惟明、韦坚等人,李林甫极力拉拢过杨慎矜,为此,他不惜把杨慎矜放到了御史中丞的高位上,还让他兼着水陆转运使一职,其实权已不亚于宰相。
但实际上,杨慎矜从来不能算是李林甫的人,成功上位之后,加上皇帝对其越来越宠信,杨慎矜对李林甫更是若即若离,李林甫对此非常不满,一时却又找到不好的由头把杨慎矜弄下来。
现在皇帝不与他相商,就把杨慎矜派到陇右去,这让李林甫感受到了更强烈的威胁。
刑部尚书公孙谨同样感觉不妙,匆匆赶到右相府求见。
“相公,不知圣上为何又要加派杨慎矜前往陇右?”刚一落座,公孙谨就直奔主题问道。
公孙谨本是李林甫心腹之一,但是因为李昂的原因,李林甫对他的戒心也越来越重,皆因一旦成功把李昂扶上位,取代了太子李亨,公孙谨极可能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李林甫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只不过除了扶起李昂取代李亨,他现在确实没有别的好法子除去李亨这个要命的威胁,要扶李昂,暂时就不能动公孙谨,至少目前为止,他和公孙谨的利益是一致的。
“圣意难测啊!”李林甫感叹了一句。
公孙谨道:“相公,杨慎矜靠不住,一旦他到了陇右,难保不会坏了咱们的大事。”
“然圣旨已下,公孙尚书有办法让圣上收回成命吗?”
“这…….”公孙谨发现李林甫的反应有些不对,心中不禁一凛。
李林甫适可而止,没有再继续敲打公孙谨,他抚着长须说道:“现在圣旨已下,若再强行阻止杨慎矜前往陇右,恐怕反而会让圣上心有疑虑。当务之急,我们要做需要做三件事,其一,骆驼桥大捷,开拓大非川之功不能不赏,你们立即上书,以此为由,请封李昂为郡王。其二,尽快确立李昂嫡皇孙的身份。其三,正如你所说,杨慎矜靠不住,不能再他久居御史中丞之位,必须尽快把他贬出朝堂,最好是赶在他从陇右回京之前。”
不得不说,李林甫能稳坐宰相之位这么多年,绝非幸至。他这三招,都是针对眼前的局面使出的釜底抽薪之策。
只要朝廷先一步肯定了李昂的功劳,这等于是对李昂与哥舒翰之争定了调子,这样一来,不管谁去陇右,都不好打朝廷的脸。
尽快确定李昂嫡皇孙的身份,更是一步大棋,这不光是为李昂加一块护身符,同时把李昂往上这么一拱,一来解除了李昂对李林甫的威胁,二来很快就能让李昂变成李亨的威胁,为最终取代李亨奠定了基础。
这第三招,趁杨慎矜前往陇右之机,给他扣上一顶大帽,让杨慎矜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如此不但能消除他去陇右的影响,还顺便解决了这个不听话潜在威胁。
公孙谨心有戚戚焉,连忙答道:“相公高明,下官等这就抓紧去办。”
于是乎,杨慎矜和鱼朝恩尚未成行,朝中就有官员上表,请朝廷封赏骆驼桥大捷、开拓大非川之功。捷报比李昂他们相互弹劾的奏章早到半个月有余,有功则赏,天经地义,大臣们上表请封功臣,无可非议。
其中,李昂作为最大的功臣,不少官员认为,不封郡王,不足以酬其功,就连坊间的老百姓,也认为这是李昂该得的。
有功者的名单以及应给予何样的封赏,政事堂的高官本就商讨了几次,只是一直没有定案而已,这天李林甫再次召集三省六部高官商讨封赏事宜,只用了一个多时辰,便高效率地通过了封赏草案。
李林甫赶到午膳前,把草拟的方案亲手交给了李隆基,其他人都是其次,李隆基接过草案,第一眼就到了李昂名字,大臣们给李昂草拟的封赏是定城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实封五百户等一系列封赏,可谓丰厚之极。
李隆基对边功的封赏一向很慷慨,而且以李昂所立的一连串大功而言,封一个郡王确实不为过。
但这次,李隆基却似乎另打算,他脸色一整,望着李林甫说道:“有关李昂的封赏,可容后再定。”
李林甫哪里肯,立即拜道:“陛下,有功必赏,方能激励边将勇于进取,报效大唐,骆驼桥大捷,拓土千里,扬我大唐国威,李昂身为此战最大功臣,若封赏迟迟未定,恐其他边将心生疑虑,实为不妥。”
李林甫的话,让李隆基无从反驳,当初王忠嗣就是因为压下李昂的封赏,致使李昂心生埋怨,守边将士,天下百姓,也多为李昂抱不平,前车之鉴不远。
李隆基有些为难,只得退一步说道:“李昂还年轻,入仕时间未久,封赏不宜过重,否则年轻人难免心生骄气,同时也会失去进取之心,是以朕以为郡王之赏,不尽适宜。这样吧,就封李昂为云阳侯,实授一百户,加御史中丞衔。”
李林甫心中大失所望,但皇帝已经退了一步,他不好逼之太甚,否则只怕适得其反。于是只得再拜道:“陛下英明,臣遵旨!”
*******************
ps:这本书写到这,非常不容易,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看,正版订阅的人太少了,生活实在无以为继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