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国际沸腾,实现应用的可能,阿迈瑞肯要来做交换?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超导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超导定律与临界常数!》
《最年轻的菲尔兹得主,发布震撼世界的凝态物理成果!》
《自然杂志公布最新研究:计算超导临界温度!》
《21世纪,超导最重磅成果,即将引领科学界的疯狂!》
《从今天起展望,科技腾飞!》
《王浩的新成果: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已被预订!》
……
……
王浩在《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大量机构和科学家认的认可后,很多科技媒体都做出了报道。
其他媒体也跟着做出了报道。
报道数量以指数型增长,短短不到一天时间,就占据了大量的新闻版面,引发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
好多人看到新闻,一时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仔细一看才知道是超导的研究有了进展。
他们最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因为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则科技的突破被报道,内容大多数都是看不懂的。
有关超导的研究也是如此,相关的进展早已脱离了普通人的理解范畴。
比如,拓扑超导材料。
拓扑超导材料就是近十年来凝态物理领域关注的焦点。
这种材料被认为可以广泛用于量子计算机,而无论是拓扑超导材料还是量子计算机,似乎都和普通人的生活无关。
当新闻真正火热起来以后,也就有很多媒体开始进行了科普。
科普内容简单的总结就是,“这个超导的最新成果,可以大大提升人类对超导理论的认知,会引领实现超导领域技术的突破。”
再继续总结,就是,“超导技术迎来腾飞,人类科技即将迎来第四次革命!”
媒体上有很多科普的报道,包括超导技术腾飞以后,人类科技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比如,和电有关的科技,都会迎来大大的提升。
比如,磁悬浮将会成为未来的首选交通工具。
比如,能源供给不再是问题。
等等。
《新华青年报》报道中的一句话,说明了超导技术发展会带来的改变,“超导技术的腾飞将会改变现有的科技格局!”
超导技术实在太重要了。
在能源供给上来说,大部分电力还是就近使用,因为电力运输造成能源损耗非常大,距离越远损耗就越大。
如果能研发出常温的超导材料,国内生产的电力直接运送到O洲,都没有任何问题。
这会直接改变能源逻辑。
另外,很多和电有关的技术都会飞速进步。
比如,最常见的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好多技术都不需要在关注,只关注产品性能就可以了,因为超导的状态不会损耗能量,也就不会带来一系列诸如发热、效能低等影响。
在导体处在超导状态的情况下,就连磁力都是无法穿透的,就导致一些技术不会再有优势,而另一些似乎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可能会突然间崛起。
这就是一项跨层次技术,带来了科技逻辑的改变。
在媒体不断的报道中,舆论也出现了大量讨论声,“这个最新的研究简直就是BUG,利用公式计算出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实验都根本不用做了。”
“这还是王浩大神做出的研究,大神,不愧是大神啊,换到了物理领域,也同样能完成诺贝尔级的成果。”
“不,超越诺贝尔级!”
“过去几十年,有好多物理学家都依靠超导理论机制研究拿到了诺贝尔奖,而他们的研究肯定赶不上这一个!”
“这个研究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直接等于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你们说的都太专业了,我看了很多科普报道,现在最期待的就是能开上一辆磁悬浮汽车……”
“楼上,不用期待,等真的出来了,你也买不起!”
……
在大量媒体做出报道的同时,全世界很多的专业机构,也在对于王浩的最新成果进行研究。
每一个机构都非常感兴趣。
就像是舆论方面的讨论一样,王浩的研究开创了一个超导机制研究的新方向,甚至可以说会成为主要方向。
他的研究把理论和应用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之前的超导理论机制研究,似乎和应用没有任何关系,仿佛就是两个领域的内容。
他的成果是颠覆性的。
很多机构也希望能从王浩的研究找到新的方向,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去了解王浩研究的核心是什么。
王浩公开的成果论文中,对于自己的研究进行了说明,是以微观形态,数学上来理解就是‘新型几何’为核心的。
在一些科技媒体的报道中,新型几何已经被命名为‘王氏几何’。
所以能轻易得出的结论是,王氏几何的塑造就是研究核心,王浩在数学家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也左证了这一点。
但是,塑造过程是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王浩是以电磁场力的研究为突破口,左证就是在数学家大会上,王浩直接说起以王氏几何来解释电磁力。
那么王氏几何怎么去解释电磁力呢?
一些媒体记者采访到了专业的物理学家,但他们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桉。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查尔斯-凯恩成为了焦点,一是因为他是论文的评审人,最重要的是,他的‘粒子特殊形态’研究成果和王浩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微观形态几乎是一致的。
查尔斯-凯恩得到了很多的关注,他也公开的接受了媒体采访。
“王浩的研究中,微观形态就是粒子特殊形态。”
“但是,他的研究要更深入的多,他塑造出了新型几何,解释了粒子特殊形态,并且有了实际成果。”
其实查尔斯-凯恩希望能强调自己的成果,但他的研究到最后也只是说,可能存在一种粒子特殊形态,并没有针对其作出更详细的解释,甚至连表述都有些不确定。
不管怎么说,他的研究成果最贴近于王浩的研究。
查尔斯-凯恩继续说明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是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或者是一种新方向的理论作为假设前提。”
“比如,我知道他的湮灭理论。”
“在这个理论的研究上,他只是公开了一些想法,但我认为是有关联的。”
“也许他会继续深入研究?总之,肯定会有一种新的理论,以理论为前提才是有方向的。”
“现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把现有的超导理论、凝态物理的研究,和王浩的最近成果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在超导的机制理论上继续进行完善。”
“把相关理论结合在一起,再进行针对性的实验验证。”
“这就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查尔斯-凯恩的表述也代表了很多物理学家的想法。
王浩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传统的超导机制研究关联性不大,但却直接联系到了应用,可过去的一些理论进展,也是得到实验验证的。
如果能够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肯定会对于超导理论机制的完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为对一些信息不了解,查尔斯-凯恩的想法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阿迈瑞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菲利普-罗雷尔是一名很重要的凝态物理专家,他一直在为国家实验室工作,并从事一些保密性的研究。
十五年前,他参与了交流重力的研究,研究一直持续了七年,因为相关研究再也没有进展,实验数据就被封存起来。
现在他得到了最新的消息,王浩的研究很可能和交流重力实验有关。
阿迈瑞肯的官方得到这个消息并不困难,甚至说是非常容易的,因为物理实验室最开始复刻交流重力实验,并没有对外界保密。
后来复刻实验成功以后,交流重力方向的研究才归为保密,但也只是相关的数据和技术保密,而不是研究信息对外完全保密。
事实上,也只有那些非常重大的研究,才会连研究信息都对外保密。
比如,无法被外界接受的人-体实验。
比如,军事最新科技的研究,还有一些被禁止的核研究。
等等。
交流重力相关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这个档次,甚至都赶不上一些诸如‘电磁炮’之类的研究。
原因很简单--不实用!
研究听起来似乎很厉害,但想从理论走向应用实在是太难了。
国家科工局内部对于研究的评估是,“未来两百年,根本不可能用到。”
一个,是因为技术难度太高。
第二就是成本太高。
哪怕实现了百分百的反重力,想要投入到应用还差距很大,一次超导的实验就能耗费几百万经费。
可想而知,反重力研究到应用的成本有多高。
类似的研究想要投入应用,前提是先实现了超导的大规模应用。
即便超导技术实现大规模应用,反重力想应用也非常困难,交流重力场是存在区域的,而实现反重力的设备本身就非常重。
想想其中有多少的技术难关,‘两百年内用不到’并不是空话。
菲利普-罗雷尔得到了消息,知道王浩最新的研究可能和交流重力实验有关,他还是感觉非常震惊的,因为他也参与过交流重力实验,可就只是提升了交流重力场强度而已。
十五年前,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研究交流重力,研究一直持续了七年时间,最终还是放弃保密封存了。
他们希望能在交流重力实验中,研究出真正的反重力技术。
在耗费掉三十亿美元的经费以后,他们给出的成果只是提升了交流重力场的强度,至于原理是没有任何进展的。
“这主要是因为超导机制的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菲利普-罗雷尔是这样总结的。
实验数据被封存以后,研究也就停滞下来,甚至已经快要被遗忘了。
菲利普-罗雷尔重新看到了相关消息,才知道他们的研究是走错了路,“原来交流重力实验,是能够辅助研究超导机制的。”
“我们一直都错了,反重力太遥远了,一切还是以超导的研究为基础。”
现在菲利普-罗雷尔只感觉很尴尬,面对来研究调查员质疑的目光,他只能解释说道,“项目最初提供的方向就是提升反重力强度,而我们在强度的提升上也很有成果。”
这是实话。
投入几十亿美元的研究,自然是有很大成果的。
他们把交流重力场强提升到了34%,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百分之四十,接近了反重力的极值,不可能再有提升。”
他给研究调查员建议是,“这个研究没有必要再进行保密,单独依靠我们自己,即便再有突破也没意义。”
“现在,这项实验被证实和超导机制研究有关,我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公开,也可以和中国的团队进行技术交换,或者是合作进行研究。”
“如果能在超导技术上有突破,不管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他们,都是很有价值的。”
……
西海大学。
在国际舆论的热潮下,王浩自然受到了巨大的关注。
大量的媒体记者都希望能采访到他,大学对此已经有经验了,他们再次禁止了采访,记者要进行采访必须要做申请。
上级部门也很关心研究成果。
物理实验室已经给上级做了详细的汇报,国家科工局联合科技处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一个团队到了西海大学。
领头人就是科工局副局长周敏华。
周敏华带领团队来到西海大学以后,马上找王浩询问研究有关的内容,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超导机制的理论研究。
这是被国际关注的研究,意义非常的重大,超导技术的发展,被认为能够引领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王浩说道,“我的研究能够计算元素超导临界温度,但是微观形态依旧很不完善,下一步的方向,我还没有确定的思路。”
这是实话。
外界都认为,他的研究是超导理论和应用关联从0到1的突破,会引领超导技术实现快速腾飞。
但实际上,一项全新的研究会出现很多难关。
现在他的研究限制于单质元素,从单质走向化合物,都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希望能够看到实验中出现‘特殊’现象。
实验中并没有出现,就导致后续研究还没有找到方向。
周敏华了然的点头。
外界很多新闻报道中,说的好像超导技术即将大规模应用,但他们很清楚距离还很遥远,只是刚实现了理论和应用的关联。
这个关联已经走到了‘1’,但‘大规模应用’,估计要走到‘100’才有可能。
之后王浩又说起了交流重力场强度的研究,“我们实现了二十个点以上的场强,后续再加以改进,我认为突破四十个点没有问题。”
“虽然场强是不能够叠加的,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在一个实验应用两种不同的超导材料,可能会实现更高的场强。”
等王浩做完了说明以后,团队的其他人就去参观物理实验室,也对实验研究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
周敏华撇开其他人,单独和王浩在办公室里,开口问道,“王教授,你觉得我们自己进行研究,未来是否能实现可以反重力技术?”
“啊?”
王浩都听的愣住了,他有些惊讶的问道,“周局长,您说的是实现,是……应用?”
“比如,制造出军-事用途反重力飞行器?或者是把反重力技术应用在航天领域?”周敏华举了两个例子做说明。
王浩摇头道,“如果只是靠我们自己,几十、上百年内,都不可能吧?”
“其他人也是这么看的,但我还想听听你的意见。”周敏华感兴趣的说道。
王浩仔细想了想,道,“其中牵扯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反重力的应用,前提是超导技术能够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应用。”
“超导技术是前提,低成本,可以这样去理解,比如,反重力飞行器,如果是军事用途,可以参照现在的飞机。”
“民用的飞机,几百万就能制造出来,但是军事用途的飞机,可能要几亿、十几亿,造价会高出百倍以上。”
“所以技术上来说,必须要实现超导技术低成本的大规模应用。”
王浩继续说道,“第二就是科研经费和精力。”
“就只是在基础的研究上,因为一切都靠我们自己,所有的技术难关都要自己去攻克,尤其是理论上的研究。”
“我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个‘临界常数’,只是这一个常数想要变得精准,就需要无数次的实验,可能总计耗费的经费,最少也要几百亿,甚至几千亿。”
“后续的研究也一样,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都需要大量重复性的实验。”
“这就不是一个团队,两个团队能完成的,可能需要上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也需要极为海量的时间和经费。”
“所以说单靠我们自己,想要实现反重力技术的应用……”
王浩说着摇了摇头。
他对于反重力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想要实现反重力技术应用,但任何一项新领域的研究,都不是一、两个团队能完成的。
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即便只是完善底层理论,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再到实现应用技术,要攻克的难关太多了。
周敏华听罢点点头,说道,“阿迈瑞肯方面找到我们,想交换交流重力实验相关的技术数据,还说可以进行合作研究。你怎么看?”
王浩顿时感到很意外。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突然了,突然到有些让人措手不及。
他思考了一下,说道,“那就要看他们能提供什么技术和实验数据了。”
“我们的实验最核心的是节点布控,后续可能牵扯到多种材料混合进行实验的技术,实验基础理论可以交换,关键技术上绝对不行。”
“他们想要在这两个方向进行突破,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
“在反重力的研究上,扩大规模以后,要做到绝对保密是不可能的,但是,新的领域,我们必须要掌握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周敏华点头道,“王教授,这方面你是专家。如果最后有了决定,不管是和他们合作,还是交换信息,还是要你来把握内容。”
“这个没有问题。”王浩很认真的点点头。
《超导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超导定律与临界常数!》
《最年轻的菲尔兹得主,发布震撼世界的凝态物理成果!》
《自然杂志公布最新研究:计算超导临界温度!》
《21世纪,超导最重磅成果,即将引领科学界的疯狂!》
《从今天起展望,科技腾飞!》
《王浩的新成果: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已被预订!》
……
……
王浩在《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大量机构和科学家认的认可后,很多科技媒体都做出了报道。
其他媒体也跟着做出了报道。
报道数量以指数型增长,短短不到一天时间,就占据了大量的新闻版面,引发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
好多人看到新闻,一时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仔细一看才知道是超导的研究有了进展。
他们最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因为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则科技的突破被报道,内容大多数都是看不懂的。
有关超导的研究也是如此,相关的进展早已脱离了普通人的理解范畴。
比如,拓扑超导材料。
拓扑超导材料就是近十年来凝态物理领域关注的焦点。
这种材料被认为可以广泛用于量子计算机,而无论是拓扑超导材料还是量子计算机,似乎都和普通人的生活无关。
当新闻真正火热起来以后,也就有很多媒体开始进行了科普。
科普内容简单的总结就是,“这个超导的最新成果,可以大大提升人类对超导理论的认知,会引领实现超导领域技术的突破。”
再继续总结,就是,“超导技术迎来腾飞,人类科技即将迎来第四次革命!”
媒体上有很多科普的报道,包括超导技术腾飞以后,人类科技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比如,和电有关的科技,都会迎来大大的提升。
比如,磁悬浮将会成为未来的首选交通工具。
比如,能源供给不再是问题。
等等。
《新华青年报》报道中的一句话,说明了超导技术发展会带来的改变,“超导技术的腾飞将会改变现有的科技格局!”
超导技术实在太重要了。
在能源供给上来说,大部分电力还是就近使用,因为电力运输造成能源损耗非常大,距离越远损耗就越大。
如果能研发出常温的超导材料,国内生产的电力直接运送到O洲,都没有任何问题。
这会直接改变能源逻辑。
另外,很多和电有关的技术都会飞速进步。
比如,最常见的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好多技术都不需要在关注,只关注产品性能就可以了,因为超导的状态不会损耗能量,也就不会带来一系列诸如发热、效能低等影响。
在导体处在超导状态的情况下,就连磁力都是无法穿透的,就导致一些技术不会再有优势,而另一些似乎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可能会突然间崛起。
这就是一项跨层次技术,带来了科技逻辑的改变。
在媒体不断的报道中,舆论也出现了大量讨论声,“这个最新的研究简直就是BUG,利用公式计算出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实验都根本不用做了。”
“这还是王浩大神做出的研究,大神,不愧是大神啊,换到了物理领域,也同样能完成诺贝尔级的成果。”
“不,超越诺贝尔级!”
“过去几十年,有好多物理学家都依靠超导理论机制研究拿到了诺贝尔奖,而他们的研究肯定赶不上这一个!”
“这个研究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直接等于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你们说的都太专业了,我看了很多科普报道,现在最期待的就是能开上一辆磁悬浮汽车……”
“楼上,不用期待,等真的出来了,你也买不起!”
……
在大量媒体做出报道的同时,全世界很多的专业机构,也在对于王浩的最新成果进行研究。
每一个机构都非常感兴趣。
就像是舆论方面的讨论一样,王浩的研究开创了一个超导机制研究的新方向,甚至可以说会成为主要方向。
他的研究把理论和应用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之前的超导理论机制研究,似乎和应用没有任何关系,仿佛就是两个领域的内容。
他的成果是颠覆性的。
很多机构也希望能从王浩的研究找到新的方向,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去了解王浩研究的核心是什么。
王浩公开的成果论文中,对于自己的研究进行了说明,是以微观形态,数学上来理解就是‘新型几何’为核心的。
在一些科技媒体的报道中,新型几何已经被命名为‘王氏几何’。
所以能轻易得出的结论是,王氏几何的塑造就是研究核心,王浩在数学家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也左证了这一点。
但是,塑造过程是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王浩是以电磁场力的研究为突破口,左证就是在数学家大会上,王浩直接说起以王氏几何来解释电磁力。
那么王氏几何怎么去解释电磁力呢?
一些媒体记者采访到了专业的物理学家,但他们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桉。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查尔斯-凯恩成为了焦点,一是因为他是论文的评审人,最重要的是,他的‘粒子特殊形态’研究成果和王浩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微观形态几乎是一致的。
查尔斯-凯恩得到了很多的关注,他也公开的接受了媒体采访。
“王浩的研究中,微观形态就是粒子特殊形态。”
“但是,他的研究要更深入的多,他塑造出了新型几何,解释了粒子特殊形态,并且有了实际成果。”
其实查尔斯-凯恩希望能强调自己的成果,但他的研究到最后也只是说,可能存在一种粒子特殊形态,并没有针对其作出更详细的解释,甚至连表述都有些不确定。
不管怎么说,他的研究成果最贴近于王浩的研究。
查尔斯-凯恩继续说明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是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或者是一种新方向的理论作为假设前提。”
“比如,我知道他的湮灭理论。”
“在这个理论的研究上,他只是公开了一些想法,但我认为是有关联的。”
“也许他会继续深入研究?总之,肯定会有一种新的理论,以理论为前提才是有方向的。”
“现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把现有的超导理论、凝态物理的研究,和王浩的最近成果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在超导的机制理论上继续进行完善。”
“把相关理论结合在一起,再进行针对性的实验验证。”
“这就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查尔斯-凯恩的表述也代表了很多物理学家的想法。
王浩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传统的超导机制研究关联性不大,但却直接联系到了应用,可过去的一些理论进展,也是得到实验验证的。
如果能够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肯定会对于超导理论机制的完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为对一些信息不了解,查尔斯-凯恩的想法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阿迈瑞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菲利普-罗雷尔是一名很重要的凝态物理专家,他一直在为国家实验室工作,并从事一些保密性的研究。
十五年前,他参与了交流重力的研究,研究一直持续了七年,因为相关研究再也没有进展,实验数据就被封存起来。
现在他得到了最新的消息,王浩的研究很可能和交流重力实验有关。
阿迈瑞肯的官方得到这个消息并不困难,甚至说是非常容易的,因为物理实验室最开始复刻交流重力实验,并没有对外界保密。
后来复刻实验成功以后,交流重力方向的研究才归为保密,但也只是相关的数据和技术保密,而不是研究信息对外完全保密。
事实上,也只有那些非常重大的研究,才会连研究信息都对外保密。
比如,无法被外界接受的人-体实验。
比如,军事最新科技的研究,还有一些被禁止的核研究。
等等。
交流重力相关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这个档次,甚至都赶不上一些诸如‘电磁炮’之类的研究。
原因很简单--不实用!
研究听起来似乎很厉害,但想从理论走向应用实在是太难了。
国家科工局内部对于研究的评估是,“未来两百年,根本不可能用到。”
一个,是因为技术难度太高。
第二就是成本太高。
哪怕实现了百分百的反重力,想要投入到应用还差距很大,一次超导的实验就能耗费几百万经费。
可想而知,反重力研究到应用的成本有多高。
类似的研究想要投入应用,前提是先实现了超导的大规模应用。
即便超导技术实现大规模应用,反重力想应用也非常困难,交流重力场是存在区域的,而实现反重力的设备本身就非常重。
想想其中有多少的技术难关,‘两百年内用不到’并不是空话。
菲利普-罗雷尔得到了消息,知道王浩最新的研究可能和交流重力实验有关,他还是感觉非常震惊的,因为他也参与过交流重力实验,可就只是提升了交流重力场强度而已。
十五年前,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研究交流重力,研究一直持续了七年时间,最终还是放弃保密封存了。
他们希望能在交流重力实验中,研究出真正的反重力技术。
在耗费掉三十亿美元的经费以后,他们给出的成果只是提升了交流重力场的强度,至于原理是没有任何进展的。
“这主要是因为超导机制的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菲利普-罗雷尔是这样总结的。
实验数据被封存以后,研究也就停滞下来,甚至已经快要被遗忘了。
菲利普-罗雷尔重新看到了相关消息,才知道他们的研究是走错了路,“原来交流重力实验,是能够辅助研究超导机制的。”
“我们一直都错了,反重力太遥远了,一切还是以超导的研究为基础。”
现在菲利普-罗雷尔只感觉很尴尬,面对来研究调查员质疑的目光,他只能解释说道,“项目最初提供的方向就是提升反重力强度,而我们在强度的提升上也很有成果。”
这是实话。
投入几十亿美元的研究,自然是有很大成果的。
他们把交流重力场强提升到了34%,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百分之四十,接近了反重力的极值,不可能再有提升。”
他给研究调查员建议是,“这个研究没有必要再进行保密,单独依靠我们自己,即便再有突破也没意义。”
“现在,这项实验被证实和超导机制研究有关,我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公开,也可以和中国的团队进行技术交换,或者是合作进行研究。”
“如果能在超导技术上有突破,不管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他们,都是很有价值的。”
……
西海大学。
在国际舆论的热潮下,王浩自然受到了巨大的关注。
大量的媒体记者都希望能采访到他,大学对此已经有经验了,他们再次禁止了采访,记者要进行采访必须要做申请。
上级部门也很关心研究成果。
物理实验室已经给上级做了详细的汇报,国家科工局联合科技处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一个团队到了西海大学。
领头人就是科工局副局长周敏华。
周敏华带领团队来到西海大学以后,马上找王浩询问研究有关的内容,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超导机制的理论研究。
这是被国际关注的研究,意义非常的重大,超导技术的发展,被认为能够引领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王浩说道,“我的研究能够计算元素超导临界温度,但是微观形态依旧很不完善,下一步的方向,我还没有确定的思路。”
这是实话。
外界都认为,他的研究是超导理论和应用关联从0到1的突破,会引领超导技术实现快速腾飞。
但实际上,一项全新的研究会出现很多难关。
现在他的研究限制于单质元素,从单质走向化合物,都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希望能够看到实验中出现‘特殊’现象。
实验中并没有出现,就导致后续研究还没有找到方向。
周敏华了然的点头。
外界很多新闻报道中,说的好像超导技术即将大规模应用,但他们很清楚距离还很遥远,只是刚实现了理论和应用的关联。
这个关联已经走到了‘1’,但‘大规模应用’,估计要走到‘100’才有可能。
之后王浩又说起了交流重力场强度的研究,“我们实现了二十个点以上的场强,后续再加以改进,我认为突破四十个点没有问题。”
“虽然场强是不能够叠加的,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在一个实验应用两种不同的超导材料,可能会实现更高的场强。”
等王浩做完了说明以后,团队的其他人就去参观物理实验室,也对实验研究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
周敏华撇开其他人,单独和王浩在办公室里,开口问道,“王教授,你觉得我们自己进行研究,未来是否能实现可以反重力技术?”
“啊?”
王浩都听的愣住了,他有些惊讶的问道,“周局长,您说的是实现,是……应用?”
“比如,制造出军-事用途反重力飞行器?或者是把反重力技术应用在航天领域?”周敏华举了两个例子做说明。
王浩摇头道,“如果只是靠我们自己,几十、上百年内,都不可能吧?”
“其他人也是这么看的,但我还想听听你的意见。”周敏华感兴趣的说道。
王浩仔细想了想,道,“其中牵扯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反重力的应用,前提是超导技术能够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应用。”
“超导技术是前提,低成本,可以这样去理解,比如,反重力飞行器,如果是军事用途,可以参照现在的飞机。”
“民用的飞机,几百万就能制造出来,但是军事用途的飞机,可能要几亿、十几亿,造价会高出百倍以上。”
“所以技术上来说,必须要实现超导技术低成本的大规模应用。”
王浩继续说道,“第二就是科研经费和精力。”
“就只是在基础的研究上,因为一切都靠我们自己,所有的技术难关都要自己去攻克,尤其是理论上的研究。”
“我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个‘临界常数’,只是这一个常数想要变得精准,就需要无数次的实验,可能总计耗费的经费,最少也要几百亿,甚至几千亿。”
“后续的研究也一样,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都需要大量重复性的实验。”
“这就不是一个团队,两个团队能完成的,可能需要上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也需要极为海量的时间和经费。”
“所以说单靠我们自己,想要实现反重力技术的应用……”
王浩说着摇了摇头。
他对于反重力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想要实现反重力技术应用,但任何一项新领域的研究,都不是一、两个团队能完成的。
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即便只是完善底层理论,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再到实现应用技术,要攻克的难关太多了。
周敏华听罢点点头,说道,“阿迈瑞肯方面找到我们,想交换交流重力实验相关的技术数据,还说可以进行合作研究。你怎么看?”
王浩顿时感到很意外。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突然了,突然到有些让人措手不及。
他思考了一下,说道,“那就要看他们能提供什么技术和实验数据了。”
“我们的实验最核心的是节点布控,后续可能牵扯到多种材料混合进行实验的技术,实验基础理论可以交换,关键技术上绝对不行。”
“他们想要在这两个方向进行突破,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
“在反重力的研究上,扩大规模以后,要做到绝对保密是不可能的,但是,新的领域,我们必须要掌握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周敏华点头道,“王教授,这方面你是专家。如果最后有了决定,不管是和他们合作,还是交换信息,还是要你来把握内容。”
“这个没有问题。”王浩很认真的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