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朕要肉烂在锅里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允炆只在北平城里呆了三天,便匆匆忙忙的拔营北上。
他是打算来考察一下北平的环境适不适合迁都,而去漠南,便是为了了解一下大明北方错综复杂的民族情况,顺便解决大草原空白期的问题。
漠南的风景很好,大草原广袤无垠的风光,头顶着蓝天,下踩着碧浪,让人顿生豪迈之感,也难怪这片土地上生养出来的民族,一个个都充满了征服的豪情壮志。
堪堪踏足这里,朱允炆便由衷的赞叹了一句。
不提电视、网络等媒介,这还真的是朱允炆两世为人第一次亲眼、亲身体会到呼伦贝尔大草原,见识到什么叫做风吹草地见牛羊。
“漠南卫除了十六万的军队,还有各自的家眷丁口三十余万,此番漠北南迁,又迁来了将近八十万。”
来到漠南,宋晟便当仁不让的充当起导游的身份来,骑在马上落下半个身位的向朱允炆介绍。
“漠南卫眼下有大约十余个不同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漠北草原人南迁之前,以咱们汉人为主体,数量大约在六成左右,现在则是蒙古人最多。”
朱允炆点点头没有说话,他现在整个人都忙着看风景呢。
“漠南卫因为置辖草原的原因,耕种田亩数很少,多数还是靠着放牧为生,像东胜卫外围,便零星有着十几个部落,自打陛下登基开了边贸之后,这边倒是繁盛的很。”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啊。”
朱允炆看得很开心,频频点头:“只有最适合的生存方式,没有最好的生存方式。”
感慨着,朱允炆还冲另一侧的朱棣笑道:“眼下看来,我大明就数漠南的兵小日子最是滋润了,顿顿有肉吃啊。”
朱棣朗声大笑起来:“可不是说吗,当年臣在北平的时候,就全靠着漠南都司的兄弟支援来打牙祭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朱允炆兴奋的击节道:“朕早前还在忧心,这漠北勘平之后的空白期该怎么处理,蒙古人走了,一定还会有新的民族跑到草原上生存,几十年、几百年后又会壮大起来,一如当年汉武帝逐匈奴后,鲜卑、乌桓又壮大起来。
现在西宁侯给了朕灵感啊,草原人可以靠游牧为生,我汉人也可以靠游牧为生,谁说农耕文明就世世代代只能种地了?
当初朕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荒谬,但今日实地考察,觉得还是大有可为啊。朕完全可以效法草原人搞个几部汉人游牧,这样便可永霸草原,一绝后患了。”
相比起朱允炆的兴奋,朱棣和宋晟二人对视一眼后,却反而沉默下来,神情紧张。
他们是在质疑迁汉人实草原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吗?
“这世上从没有过一成不变的文明。”
朱允炆语气笃定的说道:“几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先民也是靠着打猎为生,是因为打猎捕食的速度跟不上人口繁衍的速度,这才开始通过播种农作物来糊口。
天地眷顾,给了咱们先民一块膏腴之地,给了咱们可以播种收获的土地,于是咱们的民族开始迅速的繁衍壮大起来,人口达到了土地可以供养的极限就需要扩张。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几千年的时间,咱们从黄河一隅扩张到而今眼下的南北东西数万里,但地大了,不可能地貌一致,自然,也不可能处处都适合耕种,因此咱们那些充满智慧的先民开始在不同的地方寻找不同的生存方式,有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
朕去过西南,看到过四川、云南的百姓有很多仍在通过捕猎为生,贵州的百姓是山户,进山采药变卖为生,东南沿海的打渔、中原江南的就耕种,而这漠南的卫所兵则在放牧。
每一块土地都能养活百姓,区别只在于方式不同罢了。
咱们汉人虽说有着浓厚的土地情结,但从他们懂得适应环境这点来看,比起饿肚子来说,他们还是会求变的,尤其是那些靠着耕种难以维系生活的,放牧再不济也比卖儿卖女、冻饿而亡要体面的多吧。
漠北这一块,朕完全可以向西宁侯学习,迁他个几十万百姓来!
朕要迁百姓充漠北,给他们牛羊马匹供他们豢养,而几千年来困扰草原人的过冬问题,朕也可以让朝廷来大力支援。
过冬的衣物、粮食、药品都由朝廷通过买卖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有我大明的扶持,咱们的汉人游牧的繁衍将远远比瓦剌鞑靼等快速的多,不出五十年,几十万就能变几百万!
等什么时候咱们汉人在漠北扎下了根,发展到三百万、五百万的时候,大草原就将世代都是咱们汉人的了。”
朱允炆越说越兴奋,他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一个世世代代,一劳永逸解决困扰中原几千年症结的最好办法!
胡人走了有匈奴,匈奴之后又是鲜卑、乌桓、突厥、回纥、女真、蒙古,大草原上的民族消失一个又会诞生新的,消失一个诞生一个,从来没有真正的消亡过。
所以,历朝历代都拿大草原没有办法,包括朱允炆刚穿越来的时候,想的脑袋都炸了,也仍然以为,只有等到重机枪问世之后,游牧民族问题才会彻底解决,但现在他似乎找到了方式。
汉人不会放牧吗?难道漠南卫这些负责豢养牛羊的卫所兵都是假冒的吗?
汉族什么都会,或者说任何民族只要是人,在饥饿的时候都会摸索寻找出一个能填饱肚子的方法。
一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语,说的已经相当明白了。
兴奋的朱允炆又仰天大笑了几声,却发现自己两侧身后的朱棣宋晟却并不甚兴奋,当下便微皱眉头。
“怎么,朕的想法有什么瑕疵的吗?”
两人互相对视,都没有抢先开口,到底还是朱允炆点了宋晟的名字。
“西宁侯,你久在漠南最是了解,你跟朕说说,朕的想法可行否?”
宋晟当即面露苦色:“臣,不敢说。”
“有什么敢不敢的。”
事关民族百年大计,这种事情上朱允炆那是绝对开明,当下便一挥手:“大胆的说,说的越直白朕不但不处罚你,还要嘉赏你。”
“还是臣来说吧。”
朱棣这时候叹了口气,翻身下马拉住朱允炆的马缰,仰起脖子说道:“臣当年在北平就想过这么做,陛下还记得姚广孝吗?”
见朱棣提起姚广孝,朱允炆沉默片刻,随后也从马背上下来,找了处草皮席地而坐,招呼两人:“当然记得,都来,坐下说吧。”
两人谢过各自盘膝坐下,朱棣便紧跟着开口道。
“当年臣有感北地用兵之事,我大明优秀骑手不多,远不如草原人生于马背之上,所以曾想过这个法子,将北平多地之民迁往漠南安居,从此效仿草原人一般繁衍,假以时日,背靠中原的富饶供给,人数丁口一定会超过草原的,但这份题本刚写好,就被姚广孝烧掉了,他跟臣说‘漠南,可还没有都指挥使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棣便不再多说,他知道皇帝是绝对能听懂他的意思。
朱允炆也确实听懂了,而后苦笑起来。
是啊,漠南那时候还没有都指挥使呢。
为什么姚广孝不让朱棣上这份题本,为什么太祖皇帝不在漠南设一个总指挥官?
尾大不掉啊!
诚如朱棣所言,背靠中原之富饶供给,漠南这片土地上的丁口可以快速繁衍,不消多年,便又是一个‘蒙古’!
在这种地方设置一个总指挥官,那一大意就会诞生一个新的‘成吉思汗’!
宋晟如果有野心,那他就会成为安禄山!
难怪当年漠南十几个卫所互不统属,不是朱允炆这个穿越者上来风风火火的提拔了宋晟,眼下的漠南还是一盘散沙呢。
朱权这个宗亲在大宁,朱棣这个宗亲在北平,一南一东堵了漠南的路,如果漠南的将领想搞安史之乱,那这些造反派根本进不了中原!
要用,更要防。
而朱棣竟然还头铁的提议,迁北平之民实漠南,他去漠南抵御瓦剌、鞑靼?
这份题本甭管他是不是一心为国家,只要他敢交到南京,马上就会被太祖皇帝召回京去软禁到死!
这是反意已露啊。
想明白这里面的事,朱允炆不由叹了口气。
他还自以为自己多么的聪明,解决了古人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结果发现,古人不是想不到,是不愿意去做。
皇帝不愿意做,怕的是动摇自己的统治,毕竟安史之乱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太重,自那以后,为臣子的哪个不要时刻小心谨慎,追求权力的同时也在控制自己手中的权利,太大可是要掉脑袋的。
宋晟这五年估计也是在日夜煎熬。
他上任的时候,漠南是十六万卫所兵,五年后还是十六万,丁口繁衍了不少,健儿也长起来一批,他一个都没有补充。
他不敢啊!
朱棣也没有再提过这种事,他也不敢。
“朕,不怕。”
沉默了一阵之后,朱允炆陡然展颜一笑。
“朕曾经说过一句话,‘宁与家臣,不予外贼’!”
两人脸色齐刷刷一变。
“咱们不去,将来那漠北大草原还会诞生新的民族,如此广袤的土地,他们可以迅速的渡过繁衍的前期,可能一两百年,一支几千人的部族就会繁衍到数百万,草原人的男丁都是控弦之士,届时顷刻间全民皆兵便是四五十万的规模,他们又该南下入侵了。
杀啊、抢啊、烧啊。青史上咱们民族受过的苦难还会继续承受。
而如果这漠北草原也是咱们汉人那就不同了,朕不敢说每个人都是忠臣孝子,但也一定不会都是乱臣贼子。
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有反心的,又或者朕的后代儿孙不争气,他们也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想夺权,那他门南下入关,就需要民心的支持,他们不敢屠杀自己的胞亲,打来打去,无非是手足相残,肉烂了,也在锅里。”
肉烂了,终究还是在锅里!
神器易主,怎么假手也都是在自家人手里!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的,朱允炆也算是有史以来头一位了!
朱棣摇头苦笑,他算是明白为什么这天下的军心、民心都系在朱允炆一个人的身上了。
自己这个侄子,真的在一步步践行他当初的诺言,他真能做的一心为国!
明明行的是大公无私之举,却反而尽收了全天下的权力。
而那些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帝王,惦记了一辈子的权力,闹到最后反弄得全天下离心离德。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你心里装着百姓,百姓的心里才能装着你。
你心里装着士兵,士兵手里的枪杆子就会保护你!
有民心、有军心,那天下就没有一个人斗得过你,所以他们就会怕你,不敢反对你。
你便拥有了全天下的权力。
“朕可不想将来睡觉都睡不踏实的惦记草原,所以为了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朕打算合并漠南漠北!”
朱允炆正色道:“朕要设置漠庭左中右三都护府,就按照这种方式来办,除漠南卫以外,再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选贫瘠者,迁五万户实漠庭,保证漠庭丁口数在六十万左右,我汉人要占全数。
漠南眼下的蒙古人、女真人等各民族,即刻回迁内陆,百户一数,分与全国各省府县,具体安置事宜,朕另做安排。”
在草原上置省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这年代的交通条件在这里,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因此朱允炆还是谨慎了些许,改省为三都护府。
或者,也可以叫做三部游牧!
届时,他这个皇帝和宗室领一部,内阁推举人才领一部、五军府的宗勋选将领一部!
将来,定三部丁口均数,就算一部出了一个野心党,他也不敢贸然造反,因为他必须要做到一统三部才能兴兵南下。
三部统领和骨干五到十年即轮岗履新,三部又是天然对立的阵营,和平统一不现实。
而武力统一,等他们打完了,朝廷想收拾起来也容易,分化起来更容易。
如果什么时候宗亲、内阁、武勋都暗中勾结在一起了,那都不用漠庭造反,中枢直接就政变把皇帝搞下台。
而且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如果不是遭受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失民心的话,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武装造反。
安史之乱闹那么大,全天下的名将仍忠心耿耿守着大唐江山,叛乱剿灭后,郭子仪选择老老实实的交出兵权。
所以,只要大明本土的基本盘不乱,漠庭世世代代不可能造反。
而如果大明的基本盘乱了,那漠庭造不造反,这朱明的江山也一样是丢!
这个道理很直观,所以朱允炆思量一下,觉得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顾忌的?肉烂了,只要还在锅里就成。
朱允炆只在北平城里呆了三天,便匆匆忙忙的拔营北上。
他是打算来考察一下北平的环境适不适合迁都,而去漠南,便是为了了解一下大明北方错综复杂的民族情况,顺便解决大草原空白期的问题。
漠南的风景很好,大草原广袤无垠的风光,头顶着蓝天,下踩着碧浪,让人顿生豪迈之感,也难怪这片土地上生养出来的民族,一个个都充满了征服的豪情壮志。
堪堪踏足这里,朱允炆便由衷的赞叹了一句。
不提电视、网络等媒介,这还真的是朱允炆两世为人第一次亲眼、亲身体会到呼伦贝尔大草原,见识到什么叫做风吹草地见牛羊。
“漠南卫除了十六万的军队,还有各自的家眷丁口三十余万,此番漠北南迁,又迁来了将近八十万。”
来到漠南,宋晟便当仁不让的充当起导游的身份来,骑在马上落下半个身位的向朱允炆介绍。
“漠南卫眼下有大约十余个不同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漠北草原人南迁之前,以咱们汉人为主体,数量大约在六成左右,现在则是蒙古人最多。”
朱允炆点点头没有说话,他现在整个人都忙着看风景呢。
“漠南卫因为置辖草原的原因,耕种田亩数很少,多数还是靠着放牧为生,像东胜卫外围,便零星有着十几个部落,自打陛下登基开了边贸之后,这边倒是繁盛的很。”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啊。”
朱允炆看得很开心,频频点头:“只有最适合的生存方式,没有最好的生存方式。”
感慨着,朱允炆还冲另一侧的朱棣笑道:“眼下看来,我大明就数漠南的兵小日子最是滋润了,顿顿有肉吃啊。”
朱棣朗声大笑起来:“可不是说吗,当年臣在北平的时候,就全靠着漠南都司的兄弟支援来打牙祭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朱允炆兴奋的击节道:“朕早前还在忧心,这漠北勘平之后的空白期该怎么处理,蒙古人走了,一定还会有新的民族跑到草原上生存,几十年、几百年后又会壮大起来,一如当年汉武帝逐匈奴后,鲜卑、乌桓又壮大起来。
现在西宁侯给了朕灵感啊,草原人可以靠游牧为生,我汉人也可以靠游牧为生,谁说农耕文明就世世代代只能种地了?
当初朕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荒谬,但今日实地考察,觉得还是大有可为啊。朕完全可以效法草原人搞个几部汉人游牧,这样便可永霸草原,一绝后患了。”
相比起朱允炆的兴奋,朱棣和宋晟二人对视一眼后,却反而沉默下来,神情紧张。
他们是在质疑迁汉人实草原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吗?
“这世上从没有过一成不变的文明。”
朱允炆语气笃定的说道:“几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先民也是靠着打猎为生,是因为打猎捕食的速度跟不上人口繁衍的速度,这才开始通过播种农作物来糊口。
天地眷顾,给了咱们先民一块膏腴之地,给了咱们可以播种收获的土地,于是咱们的民族开始迅速的繁衍壮大起来,人口达到了土地可以供养的极限就需要扩张。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几千年的时间,咱们从黄河一隅扩张到而今眼下的南北东西数万里,但地大了,不可能地貌一致,自然,也不可能处处都适合耕种,因此咱们那些充满智慧的先民开始在不同的地方寻找不同的生存方式,有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
朕去过西南,看到过四川、云南的百姓有很多仍在通过捕猎为生,贵州的百姓是山户,进山采药变卖为生,东南沿海的打渔、中原江南的就耕种,而这漠南的卫所兵则在放牧。
每一块土地都能养活百姓,区别只在于方式不同罢了。
咱们汉人虽说有着浓厚的土地情结,但从他们懂得适应环境这点来看,比起饿肚子来说,他们还是会求变的,尤其是那些靠着耕种难以维系生活的,放牧再不济也比卖儿卖女、冻饿而亡要体面的多吧。
漠北这一块,朕完全可以向西宁侯学习,迁他个几十万百姓来!
朕要迁百姓充漠北,给他们牛羊马匹供他们豢养,而几千年来困扰草原人的过冬问题,朕也可以让朝廷来大力支援。
过冬的衣物、粮食、药品都由朝廷通过买卖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有我大明的扶持,咱们的汉人游牧的繁衍将远远比瓦剌鞑靼等快速的多,不出五十年,几十万就能变几百万!
等什么时候咱们汉人在漠北扎下了根,发展到三百万、五百万的时候,大草原就将世代都是咱们汉人的了。”
朱允炆越说越兴奋,他感觉自己好像找到了一个世世代代,一劳永逸解决困扰中原几千年症结的最好办法!
胡人走了有匈奴,匈奴之后又是鲜卑、乌桓、突厥、回纥、女真、蒙古,大草原上的民族消失一个又会诞生新的,消失一个诞生一个,从来没有真正的消亡过。
所以,历朝历代都拿大草原没有办法,包括朱允炆刚穿越来的时候,想的脑袋都炸了,也仍然以为,只有等到重机枪问世之后,游牧民族问题才会彻底解决,但现在他似乎找到了方式。
汉人不会放牧吗?难道漠南卫这些负责豢养牛羊的卫所兵都是假冒的吗?
汉族什么都会,或者说任何民族只要是人,在饥饿的时候都会摸索寻找出一个能填饱肚子的方法。
一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语,说的已经相当明白了。
兴奋的朱允炆又仰天大笑了几声,却发现自己两侧身后的朱棣宋晟却并不甚兴奋,当下便微皱眉头。
“怎么,朕的想法有什么瑕疵的吗?”
两人互相对视,都没有抢先开口,到底还是朱允炆点了宋晟的名字。
“西宁侯,你久在漠南最是了解,你跟朕说说,朕的想法可行否?”
宋晟当即面露苦色:“臣,不敢说。”
“有什么敢不敢的。”
事关民族百年大计,这种事情上朱允炆那是绝对开明,当下便一挥手:“大胆的说,说的越直白朕不但不处罚你,还要嘉赏你。”
“还是臣来说吧。”
朱棣这时候叹了口气,翻身下马拉住朱允炆的马缰,仰起脖子说道:“臣当年在北平就想过这么做,陛下还记得姚广孝吗?”
见朱棣提起姚广孝,朱允炆沉默片刻,随后也从马背上下来,找了处草皮席地而坐,招呼两人:“当然记得,都来,坐下说吧。”
两人谢过各自盘膝坐下,朱棣便紧跟着开口道。
“当年臣有感北地用兵之事,我大明优秀骑手不多,远不如草原人生于马背之上,所以曾想过这个法子,将北平多地之民迁往漠南安居,从此效仿草原人一般繁衍,假以时日,背靠中原的富饶供给,人数丁口一定会超过草原的,但这份题本刚写好,就被姚广孝烧掉了,他跟臣说‘漠南,可还没有都指挥使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棣便不再多说,他知道皇帝是绝对能听懂他的意思。
朱允炆也确实听懂了,而后苦笑起来。
是啊,漠南那时候还没有都指挥使呢。
为什么姚广孝不让朱棣上这份题本,为什么太祖皇帝不在漠南设一个总指挥官?
尾大不掉啊!
诚如朱棣所言,背靠中原之富饶供给,漠南这片土地上的丁口可以快速繁衍,不消多年,便又是一个‘蒙古’!
在这种地方设置一个总指挥官,那一大意就会诞生一个新的‘成吉思汗’!
宋晟如果有野心,那他就会成为安禄山!
难怪当年漠南十几个卫所互不统属,不是朱允炆这个穿越者上来风风火火的提拔了宋晟,眼下的漠南还是一盘散沙呢。
朱权这个宗亲在大宁,朱棣这个宗亲在北平,一南一东堵了漠南的路,如果漠南的将领想搞安史之乱,那这些造反派根本进不了中原!
要用,更要防。
而朱棣竟然还头铁的提议,迁北平之民实漠南,他去漠南抵御瓦剌、鞑靼?
这份题本甭管他是不是一心为国家,只要他敢交到南京,马上就会被太祖皇帝召回京去软禁到死!
这是反意已露啊。
想明白这里面的事,朱允炆不由叹了口气。
他还自以为自己多么的聪明,解决了古人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结果发现,古人不是想不到,是不愿意去做。
皇帝不愿意做,怕的是动摇自己的统治,毕竟安史之乱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太重,自那以后,为臣子的哪个不要时刻小心谨慎,追求权力的同时也在控制自己手中的权利,太大可是要掉脑袋的。
宋晟这五年估计也是在日夜煎熬。
他上任的时候,漠南是十六万卫所兵,五年后还是十六万,丁口繁衍了不少,健儿也长起来一批,他一个都没有补充。
他不敢啊!
朱棣也没有再提过这种事,他也不敢。
“朕,不怕。”
沉默了一阵之后,朱允炆陡然展颜一笑。
“朕曾经说过一句话,‘宁与家臣,不予外贼’!”
两人脸色齐刷刷一变。
“咱们不去,将来那漠北大草原还会诞生新的民族,如此广袤的土地,他们可以迅速的渡过繁衍的前期,可能一两百年,一支几千人的部族就会繁衍到数百万,草原人的男丁都是控弦之士,届时顷刻间全民皆兵便是四五十万的规模,他们又该南下入侵了。
杀啊、抢啊、烧啊。青史上咱们民族受过的苦难还会继续承受。
而如果这漠北草原也是咱们汉人那就不同了,朕不敢说每个人都是忠臣孝子,但也一定不会都是乱臣贼子。
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有反心的,又或者朕的后代儿孙不争气,他们也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想夺权,那他门南下入关,就需要民心的支持,他们不敢屠杀自己的胞亲,打来打去,无非是手足相残,肉烂了,也在锅里。”
肉烂了,终究还是在锅里!
神器易主,怎么假手也都是在自家人手里!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的,朱允炆也算是有史以来头一位了!
朱棣摇头苦笑,他算是明白为什么这天下的军心、民心都系在朱允炆一个人的身上了。
自己这个侄子,真的在一步步践行他当初的诺言,他真能做的一心为国!
明明行的是大公无私之举,却反而尽收了全天下的权力。
而那些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帝王,惦记了一辈子的权力,闹到最后反弄得全天下离心离德。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你心里装着百姓,百姓的心里才能装着你。
你心里装着士兵,士兵手里的枪杆子就会保护你!
有民心、有军心,那天下就没有一个人斗得过你,所以他们就会怕你,不敢反对你。
你便拥有了全天下的权力。
“朕可不想将来睡觉都睡不踏实的惦记草原,所以为了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朕打算合并漠南漠北!”
朱允炆正色道:“朕要设置漠庭左中右三都护府,就按照这种方式来办,除漠南卫以外,再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选贫瘠者,迁五万户实漠庭,保证漠庭丁口数在六十万左右,我汉人要占全数。
漠南眼下的蒙古人、女真人等各民族,即刻回迁内陆,百户一数,分与全国各省府县,具体安置事宜,朕另做安排。”
在草原上置省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这年代的交通条件在这里,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因此朱允炆还是谨慎了些许,改省为三都护府。
或者,也可以叫做三部游牧!
届时,他这个皇帝和宗室领一部,内阁推举人才领一部、五军府的宗勋选将领一部!
将来,定三部丁口均数,就算一部出了一个野心党,他也不敢贸然造反,因为他必须要做到一统三部才能兴兵南下。
三部统领和骨干五到十年即轮岗履新,三部又是天然对立的阵营,和平统一不现实。
而武力统一,等他们打完了,朝廷想收拾起来也容易,分化起来更容易。
如果什么时候宗亲、内阁、武勋都暗中勾结在一起了,那都不用漠庭造反,中枢直接就政变把皇帝搞下台。
而且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如果不是遭受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失民心的话,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武装造反。
安史之乱闹那么大,全天下的名将仍忠心耿耿守着大唐江山,叛乱剿灭后,郭子仪选择老老实实的交出兵权。
所以,只要大明本土的基本盘不乱,漠庭世世代代不可能造反。
而如果大明的基本盘乱了,那漠庭造不造反,这朱明的江山也一样是丢!
这个道理很直观,所以朱允炆思量一下,觉得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顾忌的?肉烂了,只要还在锅里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