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4)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再返回来说一说鲸鱼。无须鲸没有有效状态的完全牙齿,然而根据拉塞丕特所说,它的颚零乱地长着小个儿的、大小不一的角质粒点。因此假设有的原始的鲸鱼类型在颚上长着这种类似的角质粒点,不过排列得略微齐整些,而且跟鹅嘴上的结节相同,是帮忙捉捕和撕开食物的,还是有可能的。倘若如此,那么就得承认这类粒点能够经过变异及自然选择,演变为同埃及鹅一样的极其发达的栉片,这类栉片是用来滤水和捉捕食物的;然后又演变为同家鸭一样的栉片;如此一直演变,直到形成跟琵琶嘴鸭一样的完全用来滤水的结构良好的栉片。自栉片长达长吻鲸须片的三分之二的这一个阶段开始,在现有鲸鱼类中看到的级进变化会将我们引向格林兰鲸鱼的硕大须片上去。这一连串中的每个过程,与鸭科各种现存成员的嘴部级进变化一样,对于在级进过程中其器官机能逐渐改变着的一部分古时候的鲸鱼都是有作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牢记,每类鸭种均处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之中,而且它的身躯的每个部分的结构必须要非常适合于它的生存环境。
比目鱼科因身体不对称而出名。它们趴在一边--大部分物种趴在左边,也有的趴在右边;与此相反的成鱼也经常出现。下边,也就是趴着的那一边,乍一看,与一般鱼类的腹面类似:它呈白色,在诸多方面没有上面那一边发达,侧鳍也通常不大。它的两眼有着特别明显的特点;因为它们都长在头的上边。在年幼的时候,它们原本分别长在两边的,当时整个身子是对称的,两边的颜色也是一样的。很快,下边的眼睛开始顺着头部缓慢地向上边挪动;不过并非如以前所推测的那样是直接从头骨穿过去的。很明显,如果下边的眼睛不挪至上边,当身体习惯了向一边趴着的时候,那只眼睛就起不了作用了。此外,这也许是由于下边的那一只眼睛易于被沙底磨伤的原因。比目鱼科那种扁平的极不对称的结构非常适合其生活习性,此种情况,在某些物种如鳎、鲽里也很常见,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而获得的主要好处大概在于能够躲避敌害,并且易于在海底猎取食物。可是希阿特说,该科里的不同成员可以“排列成一个长系列的类型,此系列显示了它们的逐步演变,由孵化后在形状上尚无什么变化的庸鲽开始,到全然卧倒于一边的鳎为止”。
米伐特先生曾提出过此种情况,还说,眼睛的部位会有忽然的、自发的改变让人很难相信,我很同意此话。他还说,“倘若这种演变是逐步的,那么这种演变,也就是一只眼睛朝头的另一边推移的过程中的很小阶段,怎样对个体有利,令人很难理解。这种早期的变化与其说有益处倒不如说或多或少是有害处的”。然而在曼姆1867年所作报道的出色考察里,他能够找到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比目鱼科的鱼在很小及对称之时,它们的眼睛分别长在头的两边,可由于身子太高,侧鳍太小,又由于没有鳔,故而不可以长时间地直立。当它累了时,就朝一边倒在水底,依据曼姆的考察,它们如此趴倒时,往往把下边的眼睛朝上转动,瞅着上边,加之眼睛转动得非常有力,结果眼球使劲地顶着上眼眶。这样两眼之间的额部宽度一时缩减了,这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次,曼姆看到一条小鱼抬起下边的眼睛,而且把它压到七十度角左右的距离。
我们应该知道,头骨在这样的初期是软骨性的,而且是可挠性的,因此它易于服从肌肉的牵拉。而且我们懂得,高级动物即使在初期的幼年之后,倘若它们的皮肤或者肌肉由于患病或者某种突发状况而长时间收缩的话,头骨也会随之变化它的形状。耳朵长的兔子,假若它们的一只耳朵朝前并朝下低垂着,其力量就可以牵引这一侧的全部头骨朝前,我以前画过一幅这样的图。曼姆认为,鲈鱼、大马哈鱼及别的几种对称鱼类的新产生的小鱼,常常也有在水底趴于一边的习惯;而且他看见,那时它们经常牵引着下边的眼睛往上看,因而它们的头骨会变得略有点歪,可是没过多久这些鱼类就可以维持直立的姿势了。因此长期的效果不会因此形成。
比目鱼科的鱼就不是这样,因为它们的身子越来越扁平,因此随着它们的日益长大,趴在一边的习惯也就随之加深,这样对头部的形状和眼睛的位置就造成了无法改变的结果。以此类推能够断定,根据遗传原理,这种骨骼歪曲的趋势将得到增强,希阿特的观点和有些博物学家的恰好相反,他认为比目鱼科的鱼早在胚胎时期就已经不是很对称了;倘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有的物种的鱼在很小的时候就习惯向左边卧倒,而另有一些物种则向右边卧倒。曼姆在证明上面的说法时又进一步说道,长大了的北粗鳍鱼,在水底也是向左边卧倒的,而且倾斜着游泳;这类鱼的头部两边,据说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且这种鱼并非属于比目鱼科。在鱼类学方面极其权威的京特博士在引述曼姆的文章之后,进行评论:“作者对于比目鱼科的奇特现象,作出了一种十分简明的阐释。”
由此,我们知道,眼睛由头的一边往另外一边移动的初期,米伐特先生说这是有坏处的,而这种转移是由于侧卧于水底时两眼尽力向上看的习性所造成的,而这种习性不管是对个体还是对物种来说肯定都是有好处的。有几种比目鱼的嘴朝下边弯曲,并且正如特拉奎尔博士所推测的,没长眼睛那一边的头部颚骨,因为有助于在水底猎取食物,比另外一边的颚骨强硬而有力,我们不妨将此种情形的原因归结于利用的承传结果。另外一方面,包含侧鳍在内的鱼的整个下半部分不太发达的情况可以用不利用来解释;尽管耶雷尔推测这类鳍的缩减,对于比目鱼来说也有好处,因为“较之上边的大形鳍,下边的鳍仅有很小的活动空间”。星鲽的上颚长有四颗到七颗牙齿,下颚长着二十五颗到三十颗牙齿,这类牙齿数量的比例关系一样地也可以用不利用来解释。
依据大部分鱼类与很多别的动物的腹部呈白色的情形,我们有理由假设,比目鱼类的下部的一边,不管是右边还是左边,呈白色,均因为没有阳光照耀的原因。然而我们不可以假设,鳎的上边身体的奇特斑点颇像沙质海底,或者像普谢近期提出的有的物种具备跟着四周表面而随之变化颜色的本领,或者欧洲大菱鲆的上边身体含有骨质结节,均是阳光照耀的结果。在此自然选择或许起作用,正如自然选择让这些鱼类身子的普通形态与诸多别的特点适合于它们的生活习性那样。我再次重申,器官增加利用的遗传效力,或者是它们不使用的遗传效力,会随着自然选择而增强。因为,向着对的方向进行的所有自发变异因而得以保留下来;这与因为任意部分的增加使用及有益使用所取得的最大遗传效力的那些个体得以保留下来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在每一个个别的情况中多少能够归结于使用的结果,多少能够归结于自然选择,大概是无法决定的。
我另举一例来阐明,一种结构的发端明显都是因为使用或者习性的作用。一些美洲猴的尾部已成为一种非常完善的持握器官,因而美洲猴用它来作为第五只手。一位完全同意米伐特先生观点的评论者,对于这种结构说道,“难以相信,在任意久远的年代里,那个持握的起初细小的倾向,竟然可以保留具备这一趋向的个体的生命,或者可以给予它们以繁衍后代的机会”。然而所有这种念头都没有必要。习性或许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习性实际上表示可以因此获得某些或大或小的好处。布雷姆见到一只非洲猴的幼崽,用手抓住它母亲的腹部,另外还将其小尾巴套住母猴的尾巴。亨斯洛教授喂养了几只仓鼠,这类仓鼠的尾巴结构并不适合持握东西;然而他经常看到仓鼠用尾巴套住放在笼子里的一丛树枝,以此来帮助它们攀爬。京特博士那里有一篇相似的报告,他曾经看见一只鼠用尾巴将自身倒挂起来。若是仓鼠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树栖习性,它的尾巴兴许会如同一目中某些成员的情况一样,构造得适于持握物体。研究了非洲猴年幼时的此种习性,可是为何它们后来发生变化了呢,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或许在这类猴进行大幅度跨越时长尾用作平衡器官,比用作持握器官对它们更为有利吧。
乳腺在哺乳动物全纲中都是有的,而且对于它们的生存不可或缺;因此乳腺一定在十分遥远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发展,而有关乳腺的发展过程,我们必定毫无所知。米伐特先生问道:“能够猜测某一种动物的幼体偶尔从其母亲的膨胀的皮腺吸了一滴没有什么营养的液体,就可以免于死亡吗?就算曾经有一次这样的情况,那么有什么条件可以让此种变异永远持续下去呢?”不过这个例子列举得并不恰当。大部分进化论者都认为哺乳动物是遗传自有袋动物;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乳腺起先必定是在育儿袋中逐渐成熟的。有一种鱼(海马属),它的鱼卵正是在这样的育儿袋里孵化的,而且幼鱼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在那里被抚育的。一位来自美国的博物学家洛克伍得先生,依据他所见到的幼鱼的发育情况,认为它们是由袋内皮腺的分泌物所抚育的。
这样的话有关哺乳动物的初期先辈,几乎在它们能够适合于这个名称以前,它们的幼体是以相同的方式被抚育的,起码是有可能的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分泌具有乳汁性质的、加之在一定程度或者方式上是营养最丰富的液体的个体,与分泌的液体营养不那么丰富的个体相比,一定会哺育出数量多一些的且营养良好的幼体;所以,这种和乳腺同源的皮腺就将得到改进,或者变得更加有用;位于袋内某个特定位置上的腺,会比其他的变得更加发达,这是和普遍运用的专业化原理相一致的;于是它们变成乳房,而最先没有乳头,就同我们在哺乳类里最低级的鸭嘴兽中所见到的一样,位于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腺,经过何种作用,变得比其他的愈加专业化,是不是部分原因在于生长的补偿作用、使用的成效、或者自然选择,我还不能裁断。
再返回来说一说鲸鱼。无须鲸没有有效状态的完全牙齿,然而根据拉塞丕特所说,它的颚零乱地长着小个儿的、大小不一的角质粒点。因此假设有的原始的鲸鱼类型在颚上长着这种类似的角质粒点,不过排列得略微齐整些,而且跟鹅嘴上的结节相同,是帮忙捉捕和撕开食物的,还是有可能的。倘若如此,那么就得承认这类粒点能够经过变异及自然选择,演变为同埃及鹅一样的极其发达的栉片,这类栉片是用来滤水和捉捕食物的;然后又演变为同家鸭一样的栉片;如此一直演变,直到形成跟琵琶嘴鸭一样的完全用来滤水的结构良好的栉片。自栉片长达长吻鲸须片的三分之二的这一个阶段开始,在现有鲸鱼类中看到的级进变化会将我们引向格林兰鲸鱼的硕大须片上去。这一连串中的每个过程,与鸭科各种现存成员的嘴部级进变化一样,对于在级进过程中其器官机能逐渐改变着的一部分古时候的鲸鱼都是有作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牢记,每类鸭种均处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之中,而且它的身躯的每个部分的结构必须要非常适合于它的生存环境。
比目鱼科因身体不对称而出名。它们趴在一边--大部分物种趴在左边,也有的趴在右边;与此相反的成鱼也经常出现。下边,也就是趴着的那一边,乍一看,与一般鱼类的腹面类似:它呈白色,在诸多方面没有上面那一边发达,侧鳍也通常不大。它的两眼有着特别明显的特点;因为它们都长在头的上边。在年幼的时候,它们原本分别长在两边的,当时整个身子是对称的,两边的颜色也是一样的。很快,下边的眼睛开始顺着头部缓慢地向上边挪动;不过并非如以前所推测的那样是直接从头骨穿过去的。很明显,如果下边的眼睛不挪至上边,当身体习惯了向一边趴着的时候,那只眼睛就起不了作用了。此外,这也许是由于下边的那一只眼睛易于被沙底磨伤的原因。比目鱼科那种扁平的极不对称的结构非常适合其生活习性,此种情况,在某些物种如鳎、鲽里也很常见,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而获得的主要好处大概在于能够躲避敌害,并且易于在海底猎取食物。可是希阿特说,该科里的不同成员可以“排列成一个长系列的类型,此系列显示了它们的逐步演变,由孵化后在形状上尚无什么变化的庸鲽开始,到全然卧倒于一边的鳎为止”。
米伐特先生曾提出过此种情况,还说,眼睛的部位会有忽然的、自发的改变让人很难相信,我很同意此话。他还说,“倘若这种演变是逐步的,那么这种演变,也就是一只眼睛朝头的另一边推移的过程中的很小阶段,怎样对个体有利,令人很难理解。这种早期的变化与其说有益处倒不如说或多或少是有害处的”。然而在曼姆1867年所作报道的出色考察里,他能够找到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比目鱼科的鱼在很小及对称之时,它们的眼睛分别长在头的两边,可由于身子太高,侧鳍太小,又由于没有鳔,故而不可以长时间地直立。当它累了时,就朝一边倒在水底,依据曼姆的考察,它们如此趴倒时,往往把下边的眼睛朝上转动,瞅着上边,加之眼睛转动得非常有力,结果眼球使劲地顶着上眼眶。这样两眼之间的额部宽度一时缩减了,这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次,曼姆看到一条小鱼抬起下边的眼睛,而且把它压到七十度角左右的距离。
我们应该知道,头骨在这样的初期是软骨性的,而且是可挠性的,因此它易于服从肌肉的牵拉。而且我们懂得,高级动物即使在初期的幼年之后,倘若它们的皮肤或者肌肉由于患病或者某种突发状况而长时间收缩的话,头骨也会随之变化它的形状。耳朵长的兔子,假若它们的一只耳朵朝前并朝下低垂着,其力量就可以牵引这一侧的全部头骨朝前,我以前画过一幅这样的图。曼姆认为,鲈鱼、大马哈鱼及别的几种对称鱼类的新产生的小鱼,常常也有在水底趴于一边的习惯;而且他看见,那时它们经常牵引着下边的眼睛往上看,因而它们的头骨会变得略有点歪,可是没过多久这些鱼类就可以维持直立的姿势了。因此长期的效果不会因此形成。
比目鱼科的鱼就不是这样,因为它们的身子越来越扁平,因此随着它们的日益长大,趴在一边的习惯也就随之加深,这样对头部的形状和眼睛的位置就造成了无法改变的结果。以此类推能够断定,根据遗传原理,这种骨骼歪曲的趋势将得到增强,希阿特的观点和有些博物学家的恰好相反,他认为比目鱼科的鱼早在胚胎时期就已经不是很对称了;倘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何有的物种的鱼在很小的时候就习惯向左边卧倒,而另有一些物种则向右边卧倒。曼姆在证明上面的说法时又进一步说道,长大了的北粗鳍鱼,在水底也是向左边卧倒的,而且倾斜着游泳;这类鱼的头部两边,据说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且这种鱼并非属于比目鱼科。在鱼类学方面极其权威的京特博士在引述曼姆的文章之后,进行评论:“作者对于比目鱼科的奇特现象,作出了一种十分简明的阐释。”
由此,我们知道,眼睛由头的一边往另外一边移动的初期,米伐特先生说这是有坏处的,而这种转移是由于侧卧于水底时两眼尽力向上看的习性所造成的,而这种习性不管是对个体还是对物种来说肯定都是有好处的。有几种比目鱼的嘴朝下边弯曲,并且正如特拉奎尔博士所推测的,没长眼睛那一边的头部颚骨,因为有助于在水底猎取食物,比另外一边的颚骨强硬而有力,我们不妨将此种情形的原因归结于利用的承传结果。另外一方面,包含侧鳍在内的鱼的整个下半部分不太发达的情况可以用不利用来解释;尽管耶雷尔推测这类鳍的缩减,对于比目鱼来说也有好处,因为“较之上边的大形鳍,下边的鳍仅有很小的活动空间”。星鲽的上颚长有四颗到七颗牙齿,下颚长着二十五颗到三十颗牙齿,这类牙齿数量的比例关系一样地也可以用不利用来解释。
依据大部分鱼类与很多别的动物的腹部呈白色的情形,我们有理由假设,比目鱼类的下部的一边,不管是右边还是左边,呈白色,均因为没有阳光照耀的原因。然而我们不可以假设,鳎的上边身体的奇特斑点颇像沙质海底,或者像普谢近期提出的有的物种具备跟着四周表面而随之变化颜色的本领,或者欧洲大菱鲆的上边身体含有骨质结节,均是阳光照耀的结果。在此自然选择或许起作用,正如自然选择让这些鱼类身子的普通形态与诸多别的特点适合于它们的生活习性那样。我再次重申,器官增加利用的遗传效力,或者是它们不使用的遗传效力,会随着自然选择而增强。因为,向着对的方向进行的所有自发变异因而得以保留下来;这与因为任意部分的增加使用及有益使用所取得的最大遗传效力的那些个体得以保留下来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在每一个个别的情况中多少能够归结于使用的结果,多少能够归结于自然选择,大概是无法决定的。
我另举一例来阐明,一种结构的发端明显都是因为使用或者习性的作用。一些美洲猴的尾部已成为一种非常完善的持握器官,因而美洲猴用它来作为第五只手。一位完全同意米伐特先生观点的评论者,对于这种结构说道,“难以相信,在任意久远的年代里,那个持握的起初细小的倾向,竟然可以保留具备这一趋向的个体的生命,或者可以给予它们以繁衍后代的机会”。然而所有这种念头都没有必要。习性或许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习性实际上表示可以因此获得某些或大或小的好处。布雷姆见到一只非洲猴的幼崽,用手抓住它母亲的腹部,另外还将其小尾巴套住母猴的尾巴。亨斯洛教授喂养了几只仓鼠,这类仓鼠的尾巴结构并不适合持握东西;然而他经常看到仓鼠用尾巴套住放在笼子里的一丛树枝,以此来帮助它们攀爬。京特博士那里有一篇相似的报告,他曾经看见一只鼠用尾巴将自身倒挂起来。若是仓鼠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树栖习性,它的尾巴兴许会如同一目中某些成员的情况一样,构造得适于持握物体。研究了非洲猴年幼时的此种习性,可是为何它们后来发生变化了呢,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或许在这类猴进行大幅度跨越时长尾用作平衡器官,比用作持握器官对它们更为有利吧。
乳腺在哺乳动物全纲中都是有的,而且对于它们的生存不可或缺;因此乳腺一定在十分遥远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发展,而有关乳腺的发展过程,我们必定毫无所知。米伐特先生问道:“能够猜测某一种动物的幼体偶尔从其母亲的膨胀的皮腺吸了一滴没有什么营养的液体,就可以免于死亡吗?就算曾经有一次这样的情况,那么有什么条件可以让此种变异永远持续下去呢?”不过这个例子列举得并不恰当。大部分进化论者都认为哺乳动物是遗传自有袋动物;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乳腺起先必定是在育儿袋中逐渐成熟的。有一种鱼(海马属),它的鱼卵正是在这样的育儿袋里孵化的,而且幼鱼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在那里被抚育的。一位来自美国的博物学家洛克伍得先生,依据他所见到的幼鱼的发育情况,认为它们是由袋内皮腺的分泌物所抚育的。
这样的话有关哺乳动物的初期先辈,几乎在它们能够适合于这个名称以前,它们的幼体是以相同的方式被抚育的,起码是有可能的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分泌具有乳汁性质的、加之在一定程度或者方式上是营养最丰富的液体的个体,与分泌的液体营养不那么丰富的个体相比,一定会哺育出数量多一些的且营养良好的幼体;所以,这种和乳腺同源的皮腺就将得到改进,或者变得更加有用;位于袋内某个特定位置上的腺,会比其他的变得更加发达,这是和普遍运用的专业化原理相一致的;于是它们变成乳房,而最先没有乳头,就同我们在哺乳类里最低级的鸭嘴兽中所见到的一样,位于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腺,经过何种作用,变得比其他的愈加专业化,是不是部分原因在于生长的补偿作用、使用的成效、或者自然选择,我还不能裁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