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颍水 洧水 氵异水 潧水 渠(沙水)(2)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洧水又东南迳会阝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荥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迳阴坂北,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
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又晋居商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大辰之野,阏伯之地。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
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
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经年》: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
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迳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
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纳厉公,是其征也。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与段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
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黄水东南流,又与一水合。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
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者也。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会也。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东北,与黄沟合。
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迳龙渊泉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隟侯亭东南平地,东注,又屈而南流,迳升城东,又南历烛城西,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
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濮音仆。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其渎中泌泉,南注东转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迳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长,故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禀水。但是水导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杜地名,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其水又东南迳棘城北,《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注洧水。
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也。其枝水东北注沙,一水东迳许昌县,故许男国也。
姜姓,四岳之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马光为侯国。《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氏阝阁耳。
洧水又东迳鄢陵县故城南。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汉高帝十二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洧水自鄢陵东迳桐邱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
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藉桐邱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著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
洧水又东南迳桐邱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邱,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固洧水之北防也。西南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邱之称,即城之名矣。
洧水又东迳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城有洧水南堤上。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洧水又迳匡城南,扶沟之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谓之大穴口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
洧水自大穴口东南迳洧阳城,西南迳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迳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类音读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一十五里,馀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
洧水又南迳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水十五里。
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南迳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城邑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北纳潩流。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迳辰亭东,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相近,城亭音韵联故也。《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长平东南涝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
洧水又南迳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
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水东出,谓之五梁沟。迳习阳城北,又东迳赭邱南,邱上有故城。《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南县,有赭邱城,即此城也。又东迳长平城南,东注涝陂。洧水南出,谓之溪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
洧水又东迳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颍者也。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东迳陉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际庙旧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其奇可嘉矣。潩水又东南迳长社县故城西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刘澄之著《永初记》云:《水经》,濮水源出大騩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殊为乖矣。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
是水首受潩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洧。洧与之过沙,枝流派乱,互得通称。是以《春秋·昭公九年》,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预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类音同,津澜邈别,不得为北濮上源。师氏传音于其上矣。潩水又南迳钟亭西,又东南迳皇亭西,又东南迳关亭西,又东南迳宛亭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
潩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迳胡城东,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也。其水南结为陂,谓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东迳曲强城东,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于浊泽是也。其陂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之浊城也。陂水东南流迳明泉城北,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水,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作口。而东迳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故字从声变耳。潩水又迳东西二武亭间,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岸门,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岸门者也。徐广曰:颍阴有岸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迳射犬城东,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谬耳。潩水又南,迳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群为侯国。其水自城西分为二,枝津东南出,又东迳许昌城南,东流入濩陂水。
潩水又东南,与宣梁陂水合,陂水上承狼陂,于颍阴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春秋左传》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渊是也。其水东南入许昌县,迳巨陵城北,郑地也。《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获傅瑕于大陵。京相璠曰: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宣梁陂也。陂水又东南入潩水。潩水又西南流迳陶城西,又东南迳陶陂东。
东南入于颍。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
潧水出郐城西北溪络坞下。东南流迳贾复城西。东南流左合泌水,水出贾复城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右会承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东南历浑子冈东注,世谓冈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迳郐城西,谓之为抑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若克虢、郐,君之土也。如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谓此矣。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馀,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也。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
自郐、潧东南,更无别渎,不得迳新郑而会洧也。郑城东入洧者,黄崖水也。盖《经》误证耳。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知逾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圃草也。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迳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哧、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密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邱、大盖、牛眠、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又有一渎,自酸棘受河,导自濮渎,历酸棘,迳阳武县南出。世谓之十字沟而属于渠。或谓是渎为梁惠之年所开,而不能详也。斯浦乃水泽之所钟,为郑隰之渊薮矣。渠水右合五池沟。
沟上承泽水,下注渠,谓之五池口。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凌于寿春,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者也。今其地为五池乡矣。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是山也。其水自溪东北流,迳管城西,故管国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摄政,管叔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公赋《鸱鸮》以伐之,即东山之师是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之。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
俗谓之为管水。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渊同一百步。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北二里,东西百步,谓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泽,分为二水。一水东北迳东武强城北。《汉书·曹参传》称:击羽婴于昆阳,追至页,还攻武强,因至荥阳。薛瓒云:按武强城在阳武县,即斯城也。
汉高帝六年,封骑将庄不识为侯国。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不家水口也。一水东流,又屈而南转,东南注白沟也。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崖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
华水又东迳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子家赋《鸿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曰: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
洧水又东南迳会阝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荥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迳阴坂北,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
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又晋居商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大辰之野,阏伯之地。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
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
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经年》: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
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迳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
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纳厉公,是其征也。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与段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
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黄水东南流,又与一水合。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
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者也。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会也。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东北,与黄沟合。
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迳龙渊泉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隟侯亭东南平地,东注,又屈而南流,迳升城东,又南历烛城西,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
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濮音仆。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其渎中泌泉,南注东转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迳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长,故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禀水。但是水导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杜地名,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其水又东南迳棘城北,《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注洧水。
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也。其枝水东北注沙,一水东迳许昌县,故许男国也。
姜姓,四岳之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马光为侯国。《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氏阝阁耳。
洧水又东迳鄢陵县故城南。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汉高帝十二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洧水自鄢陵东迳桐邱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
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藉桐邱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著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
洧水又东南迳桐邱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邱,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固洧水之北防也。西南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邱之称,即城之名矣。
洧水又东迳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城有洧水南堤上。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洧水又迳匡城南,扶沟之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谓之大穴口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
洧水自大穴口东南迳洧阳城,西南迳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迳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类音读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一十五里,馀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
洧水又南迳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水十五里。
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南迳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城邑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北纳潩流。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迳辰亭东,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相近,城亭音韵联故也。《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长平东南涝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
洧水又南迳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
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水东出,谓之五梁沟。迳习阳城北,又东迳赭邱南,邱上有故城。《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南县,有赭邱城,即此城也。又东迳长平城南,东注涝陂。洧水南出,谓之溪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
洧水又东迳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颍者也。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东迳陉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际庙旧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其奇可嘉矣。潩水又东南迳长社县故城西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刘澄之著《永初记》云:《水经》,濮水源出大騩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殊为乖矣。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
是水首受潩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洧。洧与之过沙,枝流派乱,互得通称。是以《春秋·昭公九年》,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预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类音同,津澜邈别,不得为北濮上源。师氏传音于其上矣。潩水又南迳钟亭西,又东南迳皇亭西,又东南迳关亭西,又东南迳宛亭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
潩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迳胡城东,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也。其水南结为陂,谓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东迳曲强城东,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于浊泽是也。其陂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之浊城也。陂水东南流迳明泉城北,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水,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作口。而东迳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故字从声变耳。潩水又迳东西二武亭间,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岸门,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岸门者也。徐广曰:颍阴有岸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迳射犬城东,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谬耳。潩水又南,迳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群为侯国。其水自城西分为二,枝津东南出,又东迳许昌城南,东流入濩陂水。
潩水又东南,与宣梁陂水合,陂水上承狼陂,于颍阴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春秋左传》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渊是也。其水东南入许昌县,迳巨陵城北,郑地也。《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获傅瑕于大陵。京相璠曰: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宣梁陂也。陂水又东南入潩水。潩水又西南流迳陶城西,又东南迳陶陂东。
东南入于颍。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
潧水出郐城西北溪络坞下。东南流迳贾复城西。东南流左合泌水,水出贾复城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右会承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东南历浑子冈东注,世谓冈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迳郐城西,谓之为抑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若克虢、郐,君之土也。如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谓此矣。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馀,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也。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
自郐、潧东南,更无别渎,不得迳新郑而会洧也。郑城东入洧者,黄崖水也。盖《经》误证耳。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知逾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圃草也。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迳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哧、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密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邱、大盖、牛眠、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又有一渎,自酸棘受河,导自濮渎,历酸棘,迳阳武县南出。世谓之十字沟而属于渠。或谓是渎为梁惠之年所开,而不能详也。斯浦乃水泽之所钟,为郑隰之渊薮矣。渠水右合五池沟。
沟上承泽水,下注渠,谓之五池口。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凌于寿春,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者也。今其地为五池乡矣。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是山也。其水自溪东北流,迳管城西,故管国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摄政,管叔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公赋《鸱鸮》以伐之,即东山之师是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之。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
俗谓之为管水。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渊同一百步。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北二里,东西百步,谓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泽,分为二水。一水东北迳东武强城北。《汉书·曹参传》称:击羽婴于昆阳,追至页,还攻武强,因至荥阳。薛瓒云:按武强城在阳武县,即斯城也。
汉高帝六年,封骑将庄不识为侯国。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不家水口也。一水东流,又屈而南转,东南注白沟也。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崖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
华水又东迳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子家赋《鸿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曰: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