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须夸第七百二十三章偏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须夸第七百二十三章偏师
“大军东出,可虑者,粮道也,后周兵马南征,精锐尽在江淮,河洛守备空虚,此正天赐良机,唯金人据晋地,窥视在侧,若出兵伐我,我东征大军定有首尾难顾之忧,所以,本帅有意遣赵将军过河,护我大军侧后,赵将军所率猛虎武胜军,军威雄壮,难得一见,有赵将军在后,粮道无忧矣。。。。。。。。”
此时已是大秦咸宁六年八月初,天气渐凉,秦军终于准备妥当,大军开拔,已在旦夕之间,大将军张培贤召众将议事,折汇一部,没什么好说的,留守潼关,为大军输运粮草辎重。
又以副帅王佩为一路,五万人马,向东南,取卢氏,再沿洛水往东北,直趋洛阳,而大将军张培贤自领大军主力,攻函谷,沿河东向,与王佩所部合围洛阳。
这样的方略旁人自无话说,而王佩是大喜过望,虽为偏师,却能避重就轻,独当一面,可谓遂了心愿,若能先一步到洛阳城下,不定还能抢了东征头功,这对于战功不显的王大将军来说,说是意外之喜也不为过的。
等到遣散众将,中军议事所在就只留下了段德,赵石以及折汇三人,却也没怎么出了赵石意料之外,另一路偏师也就顺理成章的落在了他的头上,和王佩那一路兵马比起来,他这一路人马的任务可谓是糟糕至极。
想想就知道,他这一路必然是要过河的,只要过了黄河,也就差不多成了孤军,若是谨守河岸,功劳苦劳的什么不说,还凶险的很,金人一旦出兵,他这里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唯有一战而已,若那样的话,其实不论胜败,都将是战略上的失败。
虽说早有了准备,心里也琢磨的差不多了,但他还是皱紧了双眉,直视张培贤,每一个表情,都是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张培贤分毫不让的跟他对视,表情淡然而又坚定,那意思和明说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差不多。
作态都作了个十足,其实两人心里都明白,每逢大军征战,麾下将领总要分个亲疏远近,这根本不以各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是统兵大帅自己,想要改变这个,也是不可能的,不然的话,谁还能为了一个根本不护着自己心腹将领的大帅拼死效力?不用自己人,难道还指望外人帮衬?
所以说,张培贤此举其实再合理不过,将折汇,赵石两人调开,才能最大程度的将兵权握在自己手上,这是每一个统兵大帅必须,也应该做到的,不然未战,胜算便去了几分,两人都可谓是身经百战之人,这点浅显的道理又如何能不知道?
换句话说,张培贤也不虑赵石会不答应,不满归不满,但若抗命不遵,虽不至于会如演义小说里面般,立即推出去斩首立威,但这个副帅估计你也不用做了,而张培贤也站住了道理,毕竟两名副帅,都给了独当一面的机会的。
这是光明正大的手段,也许禁不住推敲,也许过后会稍稍让陛下不喜,但你还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来,换个角度看,还可能有人说,赵石乃我大秦上将,委此重任,正是人尽其才,若赵石抗命,头一个这么说的,应该便是张大将军了。。。。。。。。。
既然明白这个,之前又多少已经有了预料,赵石此时的选择余地并不多,事实上,他也很能理解张培贤此时的处境,大军出征,没有多少取巧之处,梳理上下,心腹之人充于要职,忌任人唯亲,更忌任人唯贤,骄兵悍将,恩威并施,才能让全军上下拼死效命,一力向前,打理好这些,才是粮草辎重,或是敌军军情等等等等,南征蜀中之时,那是非常时节,不然的话,那时的他德望都不足以统帅大兵,想要理清十余万大军的干系,定然也让他焦头烂额。
但理解归理解,一旦军中倾轧之事到了自己头上,就又另当别论了,所以,这不满的姿态却要做的足足的,也正是到了讲条件的时候了。
两人对视了半晌,直到张培贤嘴角,目光中泛起了怒色,赵石才“败”下阵来,长长吸了一口气,躬身道:“赵石遵令便是,但。。。。。。。大帅应知,赵石所率人马不过两万余新兵,恐。。。。。。。。难护得大军粮道周全,还请大帅三思。”
台阶一给,张培贤神色立即缓和了下来,其实张大将军这里也一万个不想得罪眼前这位,一句话,恶了此人,后患实在太多,再加上他张培贤已年过五十,再瞅瞅人家,才二十郎当岁的年纪,所谓宁负白头翁,不欺少年穷,就是这么个道理了,何况人家如今一点也不穷,正经的国朝新贵,军中大将,不论战功,还是帝宠,这次东征大军中,没人能比得了。
若非正值非常时节,他也断不会做出如此安排,见赵石遵令,脸上笑意顿盛,笑道:“便知赵将军公忠体国,此等重任,非将军莫属,其他无妨,本帅准你从众军中调拨人马,凑足五万之数,粮草辎重,一应付之,将军过河之后,或进或退,也可便宜行事。。。。。。。如此可否?”
赵石琢磨了一下,心里也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位大将军确实没有其他刁难之心,不过有些事却还得争取。
遂沉声道:“多谢大帅体谅,但。。。。。。。金人带甲百万众,不论河中,云内,还是河东之地,皆驻有重兵,一旦事急,赵石所部恐有不逮,所以,赵石还有两个不情之请,望大帅应允。”
“说来无妨。”张培贤面上带着笑,其实心里已经有着再让一步的准备,即便是再多给他一些人马,也在所不惜,说起来,他方才已经有了翻脸的打算,毕竟当年东征,眼前这人给他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刻,深有才干,却桀骜难驯,嗜杀成性,不听将令,擅自行事如家常便饭一般,不过现在既然有道理可讲,却也让他感觉轻松了许多,也就不外乎应允一些条件,只要别太过分便好,最重要的还是将此人打发到河那边去。
“头一个,请大帅予我战马五千匹,大帅此番率军东去,多为坚城要塞,骑军用武之地殊少,不如多予末将一些,末将这里有大用处。
二来,还请大帅允我于晋地征兵。。。。。。”
张培贤猛的挺直身子,段德,折汇两人也是一惊,折汇更是猛然睁大眼睛,抢先厉声道:“不可。。。。。。赵将军难道想造反不成?”
段德那边目光锐利如刀锋般的扫了过来,显然和折汇一般想法。
也不怪他们如此,大军征战,强拉民夫乃是常事,但要说征兵,若无朝廷旨意,或派遣专人掌招兵事,前方大将若擅自扩军,皆同谋逆,也就是说,不管你拉多少人,也不管你以其充实军伍,还是运送辎重,都要算作民夫,不在正军之列,只要别搞的天怒人怨,那么朝廷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你行事,一旦率军回转,所辖军伍立即打回原样,所部该是多少兵马,还是多少兵马,一切照旧,至于那些“民夫”,也许有些补大军战损,但多数时候,皆是遣散了事,此乃军中铁律,轻易违逆不得。
而赵石此意,其实等同于要扩充所部军力,实在是犯了朝廷大忌。
但赵石自有说辞,神色不动之间,开口便回了一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若无征兵之权,只召些民夫,粮草辎重该如何算法?强拉民壮,定使民怨沸腾,又得牵制我多少兵马?可不遂了金人心意?
再有,河中百姓,多数乃我汉家苗裔,金人残暴,百姓苦之久矣,正我用兵之时,然,若我大军一到,强大丁壮,为我征战,又与金人何异?
当年赵石随军东征,河中之地,天地荒芜,百姓困苦,桩桩件件,皆我亲眼所见,我大秦起兵,当解万民疾苦,善用民心才是正理,怎能背之而行。。。。。。。若大帅能允了这两条,末将担保,不使金贼一兵一卒渡河而来,保得大军后路无忧。。。。。。。。。大帅以为如何?”
段德收回目光,心里觉着赵石说的有理,虽然话里说的不甚明了,但听的人却都明白其中关节所在,也就是征集民夫这种军中常见的手段,在河中行不通,赵石所争的,就是一个大义,这样一来,粮草什么的也就能要的多些,有了兵额,招兵也就不会招致百姓怨望,这么做却是好处多多,也算有道理,但麻烦着实也不少,给多少兵额合适,总归不能没有个限制吧?再有朝廷会怎么说,怎么想?还是那么个道理,这样做,太犯忌讳,此例一开,以后大将在外,也不好节制不是?
想着这些,段德到是有些佩服赵石的气魄胆量了,但脑子里嘛,已经开始琢磨着就此事上,给朝廷的奏章应该怎么写了,这个把柄送到尚书大人手中,他应该会很高兴吧?心里转着念头,嘴上却是一句也没说,这个时候,他若开口,却是替张培贤顶缸,这个关节,他为官多年,却是把握的很清楚。
而折汇心思也不比他慢多少,方才插了一句,好像义愤填膺,但这会儿嘛,却是目注张培贤,一点开口的意思都没了。
张培贤捋着胡子,目光闪动,到底是老将,头一个想到的便与段德不同,只一听赵石这个话音,便在心里念叨了一句,好大的气魄,难道还想全取河中之地不成?
心念电转之间,却是多少起了几分争强好胜的心思,我统帅千万精锐之师,攻城略地,是要建那不世之功的,若这样,还被一个年轻小子盖过去了,还有什么话说?人家年纪轻轻,气魄便已如此恢弘壮阔,我从军这多年,今领大兵于外,难道连这点担当都没有?岂非被人瞧的小了?
心中豪情顿起,心意便决,一拍桌案,大笑道:“好,本帅就允了赵将军,朝堂之上,便由本帅为你说话,但。。。。。。赵将军切记,莫要贪功,若我大军后路有失,使众军处于险地,本帅任人不明,丧师辱国,难辞其咎,但之前,本帅却要寻赵将军说话,望赵将军好自为之。。。。。。。。”
段德皱了皱眉头,觉得张培贤有些不智,折汇惊了一下,不自觉间却是嘴角微翘,露出几分讥诮。
赵石也愣了愣,没想到张大将军会答应的如此痛快,抬头对上对方的眸子,两人好似同时从对方眸光深处看到了一团炽烈的火焰,片刻之后,两人脸上都带了几分笑意出来,身为军人,有些地方也许真的相通的。。。。。。。。。
赵石站起身,真心诚意的躬身一礼,道:“大帅放心,只要有赵石在,定叫金人不敢向南一步。”
。。。。。。。。。。。。。。。。
接下来便好说的很了,将杜山虎,张锋聚,张嗣忠等旧部皆调到麾下,里面独少段从文,只因从杜山虎口中得知,段从文在潼关在际遇可是比张锋聚等人强的多了,不但深受张大将军器重,连折汇也与其时有往来,可谓是前程一片大好,是否还记得当年之情,谁也说不清楚,再者说了,人家老爹也到了潼关,还是大军的观军容使,自然不会放自家儿子去趟他这边的浑水,索性也就不去触这个霉头了。
有了之前的铺垫,在中军大帐中也就没再耽搁多少工夫,最终将征兵兵额定在三万人上下,赵石也没在上面多争,有了八万人马,纵横晋地足矣,再多,朝廷那里须不好交代,人家一个人情送过来,再要不知好歹,可就有些贪心不足了不是?
诸事一定,赵石便即告辞离去,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忧虑,后勤辎重事皆握于折汇之手,此人自打见了,就是一副不阴不阳的样子,再加上之前种种故事,还真不好说,此人会不会不顾大局,在后勤上做下手脚。。。。。。。。。。。。。RO
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须夸第七百二十三章偏师
“大军东出,可虑者,粮道也,后周兵马南征,精锐尽在江淮,河洛守备空虚,此正天赐良机,唯金人据晋地,窥视在侧,若出兵伐我,我东征大军定有首尾难顾之忧,所以,本帅有意遣赵将军过河,护我大军侧后,赵将军所率猛虎武胜军,军威雄壮,难得一见,有赵将军在后,粮道无忧矣。。。。。。。。”
此时已是大秦咸宁六年八月初,天气渐凉,秦军终于准备妥当,大军开拔,已在旦夕之间,大将军张培贤召众将议事,折汇一部,没什么好说的,留守潼关,为大军输运粮草辎重。
又以副帅王佩为一路,五万人马,向东南,取卢氏,再沿洛水往东北,直趋洛阳,而大将军张培贤自领大军主力,攻函谷,沿河东向,与王佩所部合围洛阳。
这样的方略旁人自无话说,而王佩是大喜过望,虽为偏师,却能避重就轻,独当一面,可谓遂了心愿,若能先一步到洛阳城下,不定还能抢了东征头功,这对于战功不显的王大将军来说,说是意外之喜也不为过的。
等到遣散众将,中军议事所在就只留下了段德,赵石以及折汇三人,却也没怎么出了赵石意料之外,另一路偏师也就顺理成章的落在了他的头上,和王佩那一路兵马比起来,他这一路人马的任务可谓是糟糕至极。
想想就知道,他这一路必然是要过河的,只要过了黄河,也就差不多成了孤军,若是谨守河岸,功劳苦劳的什么不说,还凶险的很,金人一旦出兵,他这里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唯有一战而已,若那样的话,其实不论胜败,都将是战略上的失败。
虽说早有了准备,心里也琢磨的差不多了,但他还是皱紧了双眉,直视张培贤,每一个表情,都是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张培贤分毫不让的跟他对视,表情淡然而又坚定,那意思和明说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差不多。
作态都作了个十足,其实两人心里都明白,每逢大军征战,麾下将领总要分个亲疏远近,这根本不以各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是统兵大帅自己,想要改变这个,也是不可能的,不然的话,谁还能为了一个根本不护着自己心腹将领的大帅拼死效力?不用自己人,难道还指望外人帮衬?
所以说,张培贤此举其实再合理不过,将折汇,赵石两人调开,才能最大程度的将兵权握在自己手上,这是每一个统兵大帅必须,也应该做到的,不然未战,胜算便去了几分,两人都可谓是身经百战之人,这点浅显的道理又如何能不知道?
换句话说,张培贤也不虑赵石会不答应,不满归不满,但若抗命不遵,虽不至于会如演义小说里面般,立即推出去斩首立威,但这个副帅估计你也不用做了,而张培贤也站住了道理,毕竟两名副帅,都给了独当一面的机会的。
这是光明正大的手段,也许禁不住推敲,也许过后会稍稍让陛下不喜,但你还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来,换个角度看,还可能有人说,赵石乃我大秦上将,委此重任,正是人尽其才,若赵石抗命,头一个这么说的,应该便是张大将军了。。。。。。。。。
既然明白这个,之前又多少已经有了预料,赵石此时的选择余地并不多,事实上,他也很能理解张培贤此时的处境,大军出征,没有多少取巧之处,梳理上下,心腹之人充于要职,忌任人唯亲,更忌任人唯贤,骄兵悍将,恩威并施,才能让全军上下拼死效命,一力向前,打理好这些,才是粮草辎重,或是敌军军情等等等等,南征蜀中之时,那是非常时节,不然的话,那时的他德望都不足以统帅大兵,想要理清十余万大军的干系,定然也让他焦头烂额。
但理解归理解,一旦军中倾轧之事到了自己头上,就又另当别论了,所以,这不满的姿态却要做的足足的,也正是到了讲条件的时候了。
两人对视了半晌,直到张培贤嘴角,目光中泛起了怒色,赵石才“败”下阵来,长长吸了一口气,躬身道:“赵石遵令便是,但。。。。。。。大帅应知,赵石所率人马不过两万余新兵,恐。。。。。。。。难护得大军粮道周全,还请大帅三思。”
台阶一给,张培贤神色立即缓和了下来,其实张大将军这里也一万个不想得罪眼前这位,一句话,恶了此人,后患实在太多,再加上他张培贤已年过五十,再瞅瞅人家,才二十郎当岁的年纪,所谓宁负白头翁,不欺少年穷,就是这么个道理了,何况人家如今一点也不穷,正经的国朝新贵,军中大将,不论战功,还是帝宠,这次东征大军中,没人能比得了。
若非正值非常时节,他也断不会做出如此安排,见赵石遵令,脸上笑意顿盛,笑道:“便知赵将军公忠体国,此等重任,非将军莫属,其他无妨,本帅准你从众军中调拨人马,凑足五万之数,粮草辎重,一应付之,将军过河之后,或进或退,也可便宜行事。。。。。。。如此可否?”
赵石琢磨了一下,心里也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位大将军确实没有其他刁难之心,不过有些事却还得争取。
遂沉声道:“多谢大帅体谅,但。。。。。。。金人带甲百万众,不论河中,云内,还是河东之地,皆驻有重兵,一旦事急,赵石所部恐有不逮,所以,赵石还有两个不情之请,望大帅应允。”
“说来无妨。”张培贤面上带着笑,其实心里已经有着再让一步的准备,即便是再多给他一些人马,也在所不惜,说起来,他方才已经有了翻脸的打算,毕竟当年东征,眼前这人给他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刻,深有才干,却桀骜难驯,嗜杀成性,不听将令,擅自行事如家常便饭一般,不过现在既然有道理可讲,却也让他感觉轻松了许多,也就不外乎应允一些条件,只要别太过分便好,最重要的还是将此人打发到河那边去。
“头一个,请大帅予我战马五千匹,大帅此番率军东去,多为坚城要塞,骑军用武之地殊少,不如多予末将一些,末将这里有大用处。
二来,还请大帅允我于晋地征兵。。。。。。”
张培贤猛的挺直身子,段德,折汇两人也是一惊,折汇更是猛然睁大眼睛,抢先厉声道:“不可。。。。。。赵将军难道想造反不成?”
段德那边目光锐利如刀锋般的扫了过来,显然和折汇一般想法。
也不怪他们如此,大军征战,强拉民夫乃是常事,但要说征兵,若无朝廷旨意,或派遣专人掌招兵事,前方大将若擅自扩军,皆同谋逆,也就是说,不管你拉多少人,也不管你以其充实军伍,还是运送辎重,都要算作民夫,不在正军之列,只要别搞的天怒人怨,那么朝廷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你行事,一旦率军回转,所辖军伍立即打回原样,所部该是多少兵马,还是多少兵马,一切照旧,至于那些“民夫”,也许有些补大军战损,但多数时候,皆是遣散了事,此乃军中铁律,轻易违逆不得。
而赵石此意,其实等同于要扩充所部军力,实在是犯了朝廷大忌。
但赵石自有说辞,神色不动之间,开口便回了一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若无征兵之权,只召些民夫,粮草辎重该如何算法?强拉民壮,定使民怨沸腾,又得牵制我多少兵马?可不遂了金人心意?
再有,河中百姓,多数乃我汉家苗裔,金人残暴,百姓苦之久矣,正我用兵之时,然,若我大军一到,强大丁壮,为我征战,又与金人何异?
当年赵石随军东征,河中之地,天地荒芜,百姓困苦,桩桩件件,皆我亲眼所见,我大秦起兵,当解万民疾苦,善用民心才是正理,怎能背之而行。。。。。。。若大帅能允了这两条,末将担保,不使金贼一兵一卒渡河而来,保得大军后路无忧。。。。。。。。。大帅以为如何?”
段德收回目光,心里觉着赵石说的有理,虽然话里说的不甚明了,但听的人却都明白其中关节所在,也就是征集民夫这种军中常见的手段,在河中行不通,赵石所争的,就是一个大义,这样一来,粮草什么的也就能要的多些,有了兵额,招兵也就不会招致百姓怨望,这么做却是好处多多,也算有道理,但麻烦着实也不少,给多少兵额合适,总归不能没有个限制吧?再有朝廷会怎么说,怎么想?还是那么个道理,这样做,太犯忌讳,此例一开,以后大将在外,也不好节制不是?
想着这些,段德到是有些佩服赵石的气魄胆量了,但脑子里嘛,已经开始琢磨着就此事上,给朝廷的奏章应该怎么写了,这个把柄送到尚书大人手中,他应该会很高兴吧?心里转着念头,嘴上却是一句也没说,这个时候,他若开口,却是替张培贤顶缸,这个关节,他为官多年,却是把握的很清楚。
而折汇心思也不比他慢多少,方才插了一句,好像义愤填膺,但这会儿嘛,却是目注张培贤,一点开口的意思都没了。
张培贤捋着胡子,目光闪动,到底是老将,头一个想到的便与段德不同,只一听赵石这个话音,便在心里念叨了一句,好大的气魄,难道还想全取河中之地不成?
心念电转之间,却是多少起了几分争强好胜的心思,我统帅千万精锐之师,攻城略地,是要建那不世之功的,若这样,还被一个年轻小子盖过去了,还有什么话说?人家年纪轻轻,气魄便已如此恢弘壮阔,我从军这多年,今领大兵于外,难道连这点担当都没有?岂非被人瞧的小了?
心中豪情顿起,心意便决,一拍桌案,大笑道:“好,本帅就允了赵将军,朝堂之上,便由本帅为你说话,但。。。。。。赵将军切记,莫要贪功,若我大军后路有失,使众军处于险地,本帅任人不明,丧师辱国,难辞其咎,但之前,本帅却要寻赵将军说话,望赵将军好自为之。。。。。。。。”
段德皱了皱眉头,觉得张培贤有些不智,折汇惊了一下,不自觉间却是嘴角微翘,露出几分讥诮。
赵石也愣了愣,没想到张大将军会答应的如此痛快,抬头对上对方的眸子,两人好似同时从对方眸光深处看到了一团炽烈的火焰,片刻之后,两人脸上都带了几分笑意出来,身为军人,有些地方也许真的相通的。。。。。。。。。
赵石站起身,真心诚意的躬身一礼,道:“大帅放心,只要有赵石在,定叫金人不敢向南一步。”
。。。。。。。。。。。。。。。。
接下来便好说的很了,将杜山虎,张锋聚,张嗣忠等旧部皆调到麾下,里面独少段从文,只因从杜山虎口中得知,段从文在潼关在际遇可是比张锋聚等人强的多了,不但深受张大将军器重,连折汇也与其时有往来,可谓是前程一片大好,是否还记得当年之情,谁也说不清楚,再者说了,人家老爹也到了潼关,还是大军的观军容使,自然不会放自家儿子去趟他这边的浑水,索性也就不去触这个霉头了。
有了之前的铺垫,在中军大帐中也就没再耽搁多少工夫,最终将征兵兵额定在三万人上下,赵石也没在上面多争,有了八万人马,纵横晋地足矣,再多,朝廷那里须不好交代,人家一个人情送过来,再要不知好歹,可就有些贪心不足了不是?
诸事一定,赵石便即告辞离去,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忧虑,后勤辎重事皆握于折汇之手,此人自打见了,就是一副不阴不阳的样子,再加上之前种种故事,还真不好说,此人会不会不顾大局,在后勤上做下手脚。。。。。。。。。。。。。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