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乐活单身女子自白(1)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个随心而行的自白——我过得很好,不必担心
红 独立影评人 小爱
从小生长在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据说爸妈当年通过相亲认识,彼此一眼定终身。
儿时印象中,爸妈在饭桌上的交流甚少,最常看到的画面就是爸爸囫囵吞下一口米饭,很霸道地把红烧肉夹到妈妈碗里,然后妈妈再把肉夹出来,放进爸爸碗里,嘴里嘟囔着太腻了不爱吃。妈妈不仅不爱吃肉,也不爱吃鱼,更少给自己添衣物,经常会去上海出差的爸爸总会从旅行袋里掏出些什么让妈妈收着,有时是一双皮鞋,有时是一把梳子。记得有一次爸爸亮起嗓门儿对妈妈说“别人有的你也得有,快收起来”,然后表情严厉地把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塞到妈妈手上,妈妈温顺地在一边嘟囔“又浪费钱,干吗又浪费钱”。多年以后,当我看到电影《卡萨布兰卡》中Rick对Elsa说“He's looking at you.kid”,明白那是羞涩的Rick在对Elsa说“我爱你”时,突然意识到原来那时爸爸的严厉与妈妈的嘟囔其实都是在说“我爱你”。
就这样,在听不到“我爱你”的柴米油盐里,我的父母给我构建的是一个平实健康的幸福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始终怀抱着憧憬,我相信爱情,也相信爱情和婚姻可以并存。
当然,有这个信仰,并不代表我就顺理成章早早地为人妻母,因为一直没遇到想要结婚的那个人,所以,目前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享受单身。我觉得这是一种严谨、一种保守、一种负责任,可是在国内,很多人将它称为前卫,好吧,随便他们怎么说。
相信爱情,但保持单身,我知道在中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逻辑,一如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些二十出头的女孩子一出校门就迫不及待去相亲一样。Grace和我见面不多,但是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她见到我,都会回到最初她追问我的那个问题:不结婚,你图什么呀?
图什么呢?为什么我会有禁不住想要笑出声的欲望?单身的幸福,也许真的不是已婚女性可以想象得到的。当然了,大部分人会忽略这个想象,又或者,她们根本就不会去想。
我从没告诉过Grace,不结婚的理由之一,是为了不像她那样暗中盯梢去查看老公究竟是去了网球馆还是三里屯。在Grace辞职当全职太太以前,她和我一样酷爱旅行,自打孩子出生后,她每天的生活就是查老公手机,给保姆列菜谱,上网打麻将,然后到点叫司机开车去幼儿园接孩子。Grace是Burberry控,以前舍不得买风衣,去香港买条打折围巾会高兴两个星期,现在,她的衣帽间里挂满了Burberry的风衣,可我再没见她穿过。那年在毛里求斯天堂岛上吹着印度洋海风时,我有一种想要给Grace打电话的冲动,我们曾经讨论过要不要一起来这里看印度洋。那个电话我最终还是没有打,因为我知道Grace的老公不喜欢她出门,而且也不喜欢她和以前的朋友走得太近。于是,我和Grace的关系变成了每隔一年半载她会发个短信,运气好赶上她老公出差,我们还能去喝个下午茶,每次Grace都抢着埋单,每次Grace都会不厌其烦地对我说“亲爱的,你赶紧找个有钱人嫁了吧”。
我希望Grace替我担心,让她担心我比让她担心自己更好。
事实上,担心我的除了Grace,还有很多别的人,认识或不认识的、相干或不相干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单身这个事儿,能聚集这么多的关注。
其实,在我目前的生活选项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单身”两个字,却忽略了“单身”的前后其实还有“选择”和“享受”这两个动词。
Barbara刚生娃不久,那天我被她抓住,看了半天她儿子在家吐口水的无聊视频,之后,她拍着我的肩,对我说“赶紧吧,女人只有生了孩子,人生才会完整”。我只能尽量从感恩的角度去接受这样的关爱,尽管,我认为没人有权利去判断别人的人生是否完整。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对单身女性持有偏见和歧视的都是女性,从青年妇女到中年妇女再到老年妇女,男人们才没工夫搭理你是不是单身,为什么要单身,是不是性格有问题,要不要去韩国开眼角。曾经有心理医生分析说,部分已婚女性对未婚女性莫名敌对和反感的真实原因是源于骨子里的不自信。我不想和已婚已育的姐妹们成为阶级敌人,所以这里没有定论,也不要辩论,我觉得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不是问题,重点是,她不害别人,而且乐享其中。
上帝创造了亚当,又马上给了他夏娃,所以人生本该就是用来挥霍谈恋爱的。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一直恋爱恋爱再恋爱,失败也没关系,因为上帝还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方案叫“Restart”。
不过我的Restart曾经让丹瞠目结舌。有一次,我失恋,她半夜坐在我车里,陪我哭陪我骂还给我讲人生,结果,两周后,在她作为旁观者还不能释怀的时候,身为女主的我,竟已忘记了男主的姓名。这并不是说我当初不爱那个男人,只是,在决定放弃的那一瞬间,他已经从我的记忆中自动删除。很奇怪对不对?真的不是刻意的。丹说我“能爱,能自我修复,能再度全情投入”,我觉得这听起来太棒了,在我遇到那一只鞋以前不是吗?
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著名的独立导演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早年曾艳遇过一个女生,可惜二人没走到一起。多年后,对这段艳遇无法释怀的理查德决定把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于是,他花了18年的时间拍摄了《爱在》三部曲,理查德在影片中用朴素、自然、安静却又灵动的画面给爱情和婚姻写了一封音画并茂的情书。同样是讨论爱情,金基德的电影《时间》却是在残酷与混乱中对爱情之于时光的关系产生怀疑,伍迪·艾伦的电影《赛末点》则是以纽约知识分子的机智告诉我们原来爱情也会是有阴谋的,而萨姆·门德斯的影片《革命之路》则是从中年危机的角度探讨爱情与婚姻的保鲜关系。
你们看,这么多的电影大师从各个角度来探讨爱情,可见,爱情本身就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不是奢侈品)。不要再说什么爱情与婚姻是两回事了,至少,在我这里,没有爱情的婚姻我宁愿不要。
我是单身,我过得很好,不必担心。
我是单身,我期待爱情,请理解我。
我是单身,我不拒绝婚姻,要祝福我。
一个未婚妈妈的自白——遇见最好的自己
红+黄 导演 周可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从小不是被“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所“毒害”,如果有人从小就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遇见一个王子或公主,而是遇见最好的自己”,或许很多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都会发生改变。
和很多女孩不一样,我的生活没有童话,只有“残酷”的现实。小时候,我常看见父母吵架甚至动武,我逃到山上,期待他们的“战争”能早点结束。我甚至幻想,离家出走时,我坐的那辆大巴掉到了悬崖底下,一车人都死了,除了我,我活着,就是为了悄悄潜回家看看父母知道我“死”的消息之后,会不会内疚,会不会停止他们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爱我和在乎我。
带着对婚姻的恶劣印象,我进了大学。正值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支配了大脑,于是我陷入了一场场“恋爱游戏”。在恋爱关系中,为了获得对方的爱和肯定,我一次次地为对方改变自己,尝试委曲求全,我以为这就是“爱”。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几乎要认不出“她”来。那不是我想成为的自己,那不是一个最好的自己,那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被改造了的残缺不全的自己。我告诉镜中的“她”:我不要成为你,我要做我自己。
30岁那年,有一天,我坐在公园的草地上晒太阳。忽然,感觉到了喜悦和自由。我在想,即使是生命明天就走到了尽头,我也不会觉得恐惧。因为自从和镜中的“自己”谈判以后,我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没什么后悔和遗憾。那一刻起,我知道:我也许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我已经成了我喜欢的自己。
我26岁的时候排过一个话剧叫《单身公寓》,那也是我真正做导演排的第一部话剧。这部话剧对我的意义还不仅如此,记得30岁的女主人公静佳在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感情后,趁着醉酒向“男闺密”庄大青提出“借精生子”当个单身妈妈。大青极力反对,静佳说出了下面这段台词:我现在嫁不出去,并不代表着我永远嫁不出去。可是我50岁的时候嫁出去,我50岁的时候就生不出孩子了。为什么要让你们男人来决定我们女人什么时候生孩子?你们男人说“我娶你”,女人就心甘情愿地去生孩子?这不公平。有的女人,结了婚,也有了孩子,可是她没有心情,不想要孩子,就可以去打掉。这都可以。我现在有这个心情,我想要一个孩子,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孩子,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33岁的时候,我决定像静佳一样,做个单身妈妈。如我所愿,我怀孕了!当朋友们知道我要做单身妈妈的消息后,纷纷请我吃饭。话题只有一个:不能这么任性。多数人担心的问题是:孩子长大了,怎么跟孩子讲父亲的事?会有爱的缺失,会心理不健康?还有,怎么报户口?父母知道会怎么想?别人会怎么想?如此等等。
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也相信世间存在着美好的爱情,两个人患难与共,相扶相依,让人好生羡慕。但多数的婚姻关系,不是相互征服和改造,就是相互欺骗和放弃;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但殊不知,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少不了对婚姻感到失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真正的“爱”。所谓爱的缺失,不是因为父母不全。哪怕是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也常常会有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没有爱。国外的文艺作品不会过度渲染单亲家庭多么不幸,恰恰相反,他们会表现即使是在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仍会努力去寻找幸福。比如《我是山姆》《当幸福来敲门》《西雅图夜未眠》。
而我们首先会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情不自禁地给予同情的目光,还常常有人别有用心地拉着孩子偷偷打听:你知道你爸爸是谁吗?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你没有爸爸?原本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可禁不起周围人的挑逗和同情,于是这开始成为一件不正常的事情。孩子开始觉得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自己是可怜的。这些“好心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孩子要的很简单——坦诚的态度,美好而善意的指引。而父母呢?他们要的是什么呢?他们要自己的子女真正快乐幸福地生活。就像我的父亲,在知道我怀孕的消息后,我们站在广场上看焰火。我一直开心地看着天空,一回头发现父亲在乐呵呵地看着我。我说:“你笑什么?”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高兴!”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父亲是真正爱我的。因为他尊重了我的选择。
儿子三岁时,生过一场大病,在医院里做手术。手术前,医生把我叫到办公室,向我详细解释手术的结果。医生说,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吧。我镇定地对医生说:不用了,我们家就我说了算,给我5分钟的时间,我需要考虑一下。我走到一个角落,静静地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能承受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吗?泪水顺着眼角滑落,但思绪很清晰:是他自己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只是提供了一个通道,这是他的人生,他的命运。如果我们的缘分就是这么短短的三年,我应该感激和接受吧。其实能否活下去是他的选择,不是我。所以我擦干了眼泪,回到办公室,告诉医生:手术吧。
我渐渐明白,因为当初是我自己做的选择,所以,我承受这选择的一切结果。没有埋怨,没有愤怒。每一个给过我帮助的人,我都会深深感激。怀着这样感恩的心,生活中的苦也变得充满了快乐。
作为单身妈妈,是不是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呢?答案是“不”。我遇见过一个全职妈妈,她女儿在剧组演出。有一天,她对我说:“我真羡慕你。”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她说:“你有自己的事业。有了孩子,也没放弃自己的工作。”我说:“你也可以啊!”她说:“不可能。我已经离开职场二十年了。”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第二个孩子。她继续说:“其实孩子转眼就长大了。然后他们就不再需要你了。可是你发现你离开社会太长时间了,已经回不去了。”
所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既不属于父母,也不属于另一个异性,更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我希望我儿子长大以后,也能明白这个道理: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且接受这个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希望他不要为了我,放弃他的梦想。也不希望他一辈子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到离开地球的那一天,他后悔地说:“我还没有来得及做自己喜欢的事,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遇见一个什么人——似乎有个救世主,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彻底的改变。改变来自自身。我们只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有机会遇见另一个完整的人。在有生之年,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是我认为此生最浪漫的一件事!
一个随心而行的自白——我过得很好,不必担心
红 独立影评人 小爱
从小生长在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据说爸妈当年通过相亲认识,彼此一眼定终身。
儿时印象中,爸妈在饭桌上的交流甚少,最常看到的画面就是爸爸囫囵吞下一口米饭,很霸道地把红烧肉夹到妈妈碗里,然后妈妈再把肉夹出来,放进爸爸碗里,嘴里嘟囔着太腻了不爱吃。妈妈不仅不爱吃肉,也不爱吃鱼,更少给自己添衣物,经常会去上海出差的爸爸总会从旅行袋里掏出些什么让妈妈收着,有时是一双皮鞋,有时是一把梳子。记得有一次爸爸亮起嗓门儿对妈妈说“别人有的你也得有,快收起来”,然后表情严厉地把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塞到妈妈手上,妈妈温顺地在一边嘟囔“又浪费钱,干吗又浪费钱”。多年以后,当我看到电影《卡萨布兰卡》中Rick对Elsa说“He's looking at you.kid”,明白那是羞涩的Rick在对Elsa说“我爱你”时,突然意识到原来那时爸爸的严厉与妈妈的嘟囔其实都是在说“我爱你”。
就这样,在听不到“我爱你”的柴米油盐里,我的父母给我构建的是一个平实健康的幸福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始终怀抱着憧憬,我相信爱情,也相信爱情和婚姻可以并存。
当然,有这个信仰,并不代表我就顺理成章早早地为人妻母,因为一直没遇到想要结婚的那个人,所以,目前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享受单身。我觉得这是一种严谨、一种保守、一种负责任,可是在国内,很多人将它称为前卫,好吧,随便他们怎么说。
相信爱情,但保持单身,我知道在中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逻辑,一如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些二十出头的女孩子一出校门就迫不及待去相亲一样。Grace和我见面不多,但是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她见到我,都会回到最初她追问我的那个问题:不结婚,你图什么呀?
图什么呢?为什么我会有禁不住想要笑出声的欲望?单身的幸福,也许真的不是已婚女性可以想象得到的。当然了,大部分人会忽略这个想象,又或者,她们根本就不会去想。
我从没告诉过Grace,不结婚的理由之一,是为了不像她那样暗中盯梢去查看老公究竟是去了网球馆还是三里屯。在Grace辞职当全职太太以前,她和我一样酷爱旅行,自打孩子出生后,她每天的生活就是查老公手机,给保姆列菜谱,上网打麻将,然后到点叫司机开车去幼儿园接孩子。Grace是Burberry控,以前舍不得买风衣,去香港买条打折围巾会高兴两个星期,现在,她的衣帽间里挂满了Burberry的风衣,可我再没见她穿过。那年在毛里求斯天堂岛上吹着印度洋海风时,我有一种想要给Grace打电话的冲动,我们曾经讨论过要不要一起来这里看印度洋。那个电话我最终还是没有打,因为我知道Grace的老公不喜欢她出门,而且也不喜欢她和以前的朋友走得太近。于是,我和Grace的关系变成了每隔一年半载她会发个短信,运气好赶上她老公出差,我们还能去喝个下午茶,每次Grace都抢着埋单,每次Grace都会不厌其烦地对我说“亲爱的,你赶紧找个有钱人嫁了吧”。
我希望Grace替我担心,让她担心我比让她担心自己更好。
事实上,担心我的除了Grace,还有很多别的人,认识或不认识的、相干或不相干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单身这个事儿,能聚集这么多的关注。
其实,在我目前的生活选项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单身”两个字,却忽略了“单身”的前后其实还有“选择”和“享受”这两个动词。
Barbara刚生娃不久,那天我被她抓住,看了半天她儿子在家吐口水的无聊视频,之后,她拍着我的肩,对我说“赶紧吧,女人只有生了孩子,人生才会完整”。我只能尽量从感恩的角度去接受这样的关爱,尽管,我认为没人有权利去判断别人的人生是否完整。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对单身女性持有偏见和歧视的都是女性,从青年妇女到中年妇女再到老年妇女,男人们才没工夫搭理你是不是单身,为什么要单身,是不是性格有问题,要不要去韩国开眼角。曾经有心理医生分析说,部分已婚女性对未婚女性莫名敌对和反感的真实原因是源于骨子里的不自信。我不想和已婚已育的姐妹们成为阶级敌人,所以这里没有定论,也不要辩论,我觉得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不是问题,重点是,她不害别人,而且乐享其中。
上帝创造了亚当,又马上给了他夏娃,所以人生本该就是用来挥霍谈恋爱的。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一直恋爱恋爱再恋爱,失败也没关系,因为上帝还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方案叫“Restart”。
不过我的Restart曾经让丹瞠目结舌。有一次,我失恋,她半夜坐在我车里,陪我哭陪我骂还给我讲人生,结果,两周后,在她作为旁观者还不能释怀的时候,身为女主的我,竟已忘记了男主的姓名。这并不是说我当初不爱那个男人,只是,在决定放弃的那一瞬间,他已经从我的记忆中自动删除。很奇怪对不对?真的不是刻意的。丹说我“能爱,能自我修复,能再度全情投入”,我觉得这听起来太棒了,在我遇到那一只鞋以前不是吗?
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著名的独立导演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早年曾艳遇过一个女生,可惜二人没走到一起。多年后,对这段艳遇无法释怀的理查德决定把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于是,他花了18年的时间拍摄了《爱在》三部曲,理查德在影片中用朴素、自然、安静却又灵动的画面给爱情和婚姻写了一封音画并茂的情书。同样是讨论爱情,金基德的电影《时间》却是在残酷与混乱中对爱情之于时光的关系产生怀疑,伍迪·艾伦的电影《赛末点》则是以纽约知识分子的机智告诉我们原来爱情也会是有阴谋的,而萨姆·门德斯的影片《革命之路》则是从中年危机的角度探讨爱情与婚姻的保鲜关系。
你们看,这么多的电影大师从各个角度来探讨爱情,可见,爱情本身就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不是奢侈品)。不要再说什么爱情与婚姻是两回事了,至少,在我这里,没有爱情的婚姻我宁愿不要。
我是单身,我过得很好,不必担心。
我是单身,我期待爱情,请理解我。
我是单身,我不拒绝婚姻,要祝福我。
一个未婚妈妈的自白——遇见最好的自己
红+黄 导演 周可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从小不是被“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所“毒害”,如果有人从小就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遇见一个王子或公主,而是遇见最好的自己”,或许很多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都会发生改变。
和很多女孩不一样,我的生活没有童话,只有“残酷”的现实。小时候,我常看见父母吵架甚至动武,我逃到山上,期待他们的“战争”能早点结束。我甚至幻想,离家出走时,我坐的那辆大巴掉到了悬崖底下,一车人都死了,除了我,我活着,就是为了悄悄潜回家看看父母知道我“死”的消息之后,会不会内疚,会不会停止他们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爱我和在乎我。
带着对婚姻的恶劣印象,我进了大学。正值青春期,旺盛的荷尔蒙支配了大脑,于是我陷入了一场场“恋爱游戏”。在恋爱关系中,为了获得对方的爱和肯定,我一次次地为对方改变自己,尝试委曲求全,我以为这就是“爱”。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几乎要认不出“她”来。那不是我想成为的自己,那不是一个最好的自己,那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被改造了的残缺不全的自己。我告诉镜中的“她”:我不要成为你,我要做我自己。
30岁那年,有一天,我坐在公园的草地上晒太阳。忽然,感觉到了喜悦和自由。我在想,即使是生命明天就走到了尽头,我也不会觉得恐惧。因为自从和镜中的“自己”谈判以后,我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没什么后悔和遗憾。那一刻起,我知道:我也许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我已经成了我喜欢的自己。
我26岁的时候排过一个话剧叫《单身公寓》,那也是我真正做导演排的第一部话剧。这部话剧对我的意义还不仅如此,记得30岁的女主人公静佳在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感情后,趁着醉酒向“男闺密”庄大青提出“借精生子”当个单身妈妈。大青极力反对,静佳说出了下面这段台词:我现在嫁不出去,并不代表着我永远嫁不出去。可是我50岁的时候嫁出去,我50岁的时候就生不出孩子了。为什么要让你们男人来决定我们女人什么时候生孩子?你们男人说“我娶你”,女人就心甘情愿地去生孩子?这不公平。有的女人,结了婚,也有了孩子,可是她没有心情,不想要孩子,就可以去打掉。这都可以。我现在有这个心情,我想要一个孩子,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孩子,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33岁的时候,我决定像静佳一样,做个单身妈妈。如我所愿,我怀孕了!当朋友们知道我要做单身妈妈的消息后,纷纷请我吃饭。话题只有一个:不能这么任性。多数人担心的问题是:孩子长大了,怎么跟孩子讲父亲的事?会有爱的缺失,会心理不健康?还有,怎么报户口?父母知道会怎么想?别人会怎么想?如此等等。
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也相信世间存在着美好的爱情,两个人患难与共,相扶相依,让人好生羡慕。但多数的婚姻关系,不是相互征服和改造,就是相互欺骗和放弃;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但殊不知,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少不了对婚姻感到失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真正的“爱”。所谓爱的缺失,不是因为父母不全。哪怕是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也常常会有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没有爱。国外的文艺作品不会过度渲染单亲家庭多么不幸,恰恰相反,他们会表现即使是在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仍会努力去寻找幸福。比如《我是山姆》《当幸福来敲门》《西雅图夜未眠》。
而我们首先会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情不自禁地给予同情的目光,还常常有人别有用心地拉着孩子偷偷打听:你知道你爸爸是谁吗?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你没有爸爸?原本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可禁不起周围人的挑逗和同情,于是这开始成为一件不正常的事情。孩子开始觉得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自己是可怜的。这些“好心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孩子要的很简单——坦诚的态度,美好而善意的指引。而父母呢?他们要的是什么呢?他们要自己的子女真正快乐幸福地生活。就像我的父亲,在知道我怀孕的消息后,我们站在广场上看焰火。我一直开心地看着天空,一回头发现父亲在乐呵呵地看着我。我说:“你笑什么?”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高兴!”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父亲是真正爱我的。因为他尊重了我的选择。
儿子三岁时,生过一场大病,在医院里做手术。手术前,医生把我叫到办公室,向我详细解释手术的结果。医生说,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吧。我镇定地对医生说:不用了,我们家就我说了算,给我5分钟的时间,我需要考虑一下。我走到一个角落,静静地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能承受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吗?泪水顺着眼角滑落,但思绪很清晰:是他自己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只是提供了一个通道,这是他的人生,他的命运。如果我们的缘分就是这么短短的三年,我应该感激和接受吧。其实能否活下去是他的选择,不是我。所以我擦干了眼泪,回到办公室,告诉医生:手术吧。
我渐渐明白,因为当初是我自己做的选择,所以,我承受这选择的一切结果。没有埋怨,没有愤怒。每一个给过我帮助的人,我都会深深感激。怀着这样感恩的心,生活中的苦也变得充满了快乐。
作为单身妈妈,是不是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呢?答案是“不”。我遇见过一个全职妈妈,她女儿在剧组演出。有一天,她对我说:“我真羡慕你。”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她说:“你有自己的事业。有了孩子,也没放弃自己的工作。”我说:“你也可以啊!”她说:“不可能。我已经离开职场二十年了。”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第二个孩子。她继续说:“其实孩子转眼就长大了。然后他们就不再需要你了。可是你发现你离开社会太长时间了,已经回不去了。”
所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既不属于父母,也不属于另一个异性,更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我希望我儿子长大以后,也能明白这个道理: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且接受这个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希望他不要为了我,放弃他的梦想。也不希望他一辈子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到离开地球的那一天,他后悔地说:“我还没有来得及做自己喜欢的事,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遇见一个什么人——似乎有个救世主,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彻底的改变。改变来自自身。我们只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有机会遇见另一个完整的人。在有生之年,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是我认为此生最浪漫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