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司礼监与开源节流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立冬这天,一大早,赵昆照常来到金祥殿御书房。五日之前,禁军已经整训完,三天之前,调整重臣的旨意也已经明发。按说,赵昆此时应该比之前清闲了一点,可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皇帝的,其实事情永远都忙不完。光是奏章一项,就足够皇帝忙的了。这个年代的奏章,或者说所谓封建时代——虽然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实际上的封建,和欧洲那帮的层层封臣支撑起来的土鳖国王、皇帝之类的制度完全是两码事——的奏章,总是废话连篇,之乎者也。更坑人的是,奏章还没有标点。
也许在文官们看起来,自己的奏章或者文采飞扬、辞藻华丽或者各种隐喻、双关,高明的不得了。不过在赵昆看来,奏章里都是什么玩意?以他的古文水平,倒是能看出奏章里的部分实质内容,可惜这么边看边琢磨,时不时还得翻翻典籍,一份奏章最少得花上一个时辰才能搞定。
毕竟他不是柴荣,没有受过皇子的教育,唯有登基以后参加过“经筵”。那玩意是请有才学或者有名望或者两者都有的所谓大儒,来给皇帝讲课,并且看皇帝的需求决定经筵的频率。
但是,赵昆觉得这“经筵”是真没用,皇帝这么忙的职业,哪有耐心听他们慢慢讲那些儒家典籍的思想?况且,听了以后对于他看奏章的效率也没什么促进作用,大儒们的观点还和赵昆有冲突……
清朝的时候他敢把奏章甩给军机处,可周朝的时候他可不敢把奏章下放给政事堂。可是亲自批阅奏章,又太耗时间了。像崇祯那种饱学之士,一天到晚看重要的奏章,还是只能睡一两个时辰,何况赵昆?
而且这个时候也比不了明朝,赵昆想弄个司礼监,都找不到足够有文化的太监。
他有心废除这些案牍文章,却又承受不起那个后果——那样等于把文官阶层推到对立面,失去了这些古典的东西以后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受影响。
况且,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云里雾里满是圣贤经典的奏章和现代那些充满了主义和精神的红头文件,从本质上来说,大概也差不多。最多就是现在的文字里暗藏着的东西多,而且没文化的人更难琢磨出来。
为了避免他被淹没在奏章海之中,赵昆一方面频繁召见大臣,面授机宜或者听汇报,或者有不明白的也不耻下问;另一方面,则是把奏章交给符昭环,由她带着另外几个大家出身,文化水平不虚赵昆的后宫嫔妃做初审,整理奏章,挑出重点奏章顺便帮忙简化奏章内容;至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看过后给赵昆做个口头汇报就发还宰相们,让宰相们做决定,汇报结果就行。
这只做法,放在这个年代,应该叫后宫干政,不过放在后世,也就是把后宫当秘书处和办公室用。而且这些秘书还是那种可以让赵昆做到有事儿秘书干,没事儿干秘书的那种……
这个制度执行了几个月,也曾经遭到了不少大臣的非议,可惜懒得继续演戏的赵昆全部驳回,更是谁反对谁就让谁倒霉,朝中一时清净无比。
在他看来,这个方案有利有弊,而弊端什么的,他完全可以接受,毕竟后妃只是初审,需要事事汇报不说,终审在他手里而且外头还有宰相,也就是枢密使呢。
后宫一大群女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政/治、有等级,特别是在这种人很多、还封闭的环境。管理过一次后宫的赵昆已经吸取了教训——上次他都压制不住后院的宫斗,明争暗斗中的各种阴私手段实在是太多了,大老爷们也不能一味耗在后院里。那一次,作为皇帝、男人,他管不过来以后干脆放手,随心所欲,反正皇帝总能大体控制住局面,完全可以只顾自己的享乐。
这一次,他选择了给她们点工作做做,别整天********宫斗。争宠什么的他不反对,斗来斗去就太过了。要是原本的柴荣后宫,符昭环执掌六宫,处事和权威上都没问题,肯定井井有条,所有的局面都会被皇后进一步控制住。
可惜赵昆不是柴荣,作为替代者,他疏远柴荣的原配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因为符彦卿的关系他又不好下手清理,因而皇后的处境略微有些尴尬——不是在地位上的,而是在皇帝的亲疏上。为了让她安心少胡思乱想,以及给赵昆的疏远一个理由,符昭环便以皇后之尊总览这个帮皇帝处理政务的差使,一天到晚忙的不得了。
总之,皇帝很满意内宫的局面,于是,一大早,他就嘱咐宦官道:“各官署点卯时,就去传话,叫王朴、魏仁溥、郑仁诲、范质、李谷、王溥入宫觐见。”
他等待的时候,继续阅读后宫整理出来的奏章。不多久,外朝大约是官员上职了,宦官又抱了一叠奏章进到偏殿,交给皇后等人审阅。
又过了一阵,召见的六个人进了房门,一起跪在厅堂上叩拜行礼。
赵昆在私下召见的场合一般不是很讲究礼仪,他径直说道:“不必跪了,都进来说话。”
六人齐道:“谢陛下恩。”
赵昆便让宦官搬凳子进来,态度和蔼地叫大伙儿坐下说话。
这六个人不是赵昆的心腹,就是调整以后的新中枢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坐姿也非常拘谨,都是直起身子,屁股就靠了凳子的一个小范围。
赵昆看在眼里,也不再说什么而是开口说正事。
“两件事,第一件我打算设立一个内廷,名字就叫司礼监,专门弄一套内廷的印章,皇后做司礼监掌印,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内相。第二件,王相公(王溥)和魏使君(魏仁溥)前天联名上了折子,说国库财力不足,认为需要开源节流,从停止扩军开始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大家议上一议。”
说完,便有宦官将前天的折子递上来,在六人那里传递,依次阅读。
“牝鸡司晨,非国家之福也。”第一个接过折子的是郑仁诲,他刚刚摊开折子,魏仁溥就站起身来,一拱手,开口说道。“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赵昆没说话,只是转向其余几位重臣,“卿等的意见呢?”
王朴作为赵昆的铁杆,毫无疑问的表示了赞同。范质,李谷性子也比较直,坚持反对。王溥倒是老奸巨猾,同意王朴,郑仁诲含含混混的说了两句,既没有直接说反对,也没有直接说赞同。
赵昆没说什么,只是命人取来另外几份奏章——都是被轮回者魂穿的文官写的——给几位宰相和学士阅读。这些奏章说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它们都很直白,抛弃了那些圣人言论,简单通俗易懂,而且在后面夹杂了大量的数据或者详实的论据,作为佐证。
“卿等可以看一看,我觉得这样的奏章值得推广。有事儿说事儿,不要弄什么圣人言论,微言大义,到了具体事情上却含混不清。”说着,赵昆也拿起一份奏章,“你们看看,这是一份灾情汇报的奏章,救灾花了多少钱粮,花在哪里,多少户受灾,受灾百姓的分布,大致上什么情况等等都说的一清二楚,一看就明白。朕要的就是这种折子,尽量直白的把事情说清。”
“还有这份,这是宋州知州的年度工作总结,自从上任之后干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或者有什么意义,未来打算做什么,都一清二楚,而且赋税和司法上的事情也说的一清二楚……”
“要是所有的奏章都这么简单直白详实,朕也不需要弄什么司礼监!要不然的话,朕整天看你们呈递的折子都看不完!”
说道最后,赵昆的语气明显加重。几个大臣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拜倒,“此臣等之错也。”
赵昆点了点头,对于没人说什么蕴含着“请陛下垂拱而治天下”意思的话表示满意。谁要是敢掏出这套臣权至上的东西来,赵昆保证让人把他拉出去砍了。显然,这些宰相们脑子还很清醒,知道现在文官弱势,皇帝更是比一般的武夫皇帝还要强势,又是天命所归,全都不敢硬顶。
其实这种事情的决策权根本就在赵昆一人手里,他心里的倾向才能拍板。在这个时代,皇帝根本不是人、是天子,是神,自然金口玉言,言出法随(前提是没有被架空)就不能以人间的规则来对待。
不过他还是喜欢叫人来议上一议,以彰显自己的民主。你们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并且民主的进行表决,当然,最后的决定权还是集中在赵昆手里——这叫**********。其实,假如可以的话,他也希望支持他决策的大臣够多,这样执行起来也顺利。
“司礼监没有决定权,何况奏章难道不是先送政事堂,再进宫吗?”他温言抚慰,并解释道,“司礼监分秘书处和书记处,秘书处负责整理奏章,按照要求分类总结,把我认为重要的留在宫中,次一等汇报后发回政事堂。总之都是要我做决定。书记处负责归档和记录。发回去的奏章,你们按要求处理,然后把结果进行汇报。留在宫内的折子,到时候召你们进宫议事。总之,这就是一个帮朕减轻无谓负担的机构,由内廷宫妃和女官充任。还有什么疑意?”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干脆一起拜道:“陛下英明。”
这件事便就此定下,大臣们开始讨论第二件事。相比于司礼监的问题,财政问题其实更要命——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涉及到制度和名分的司礼监更重要,但他们可拗不过皇帝。
商量了一阵,几个宰相林林总总提出了不少举措,不过不是见效不大就是被赵昆驳回。比如扩军,这年头没军队皇位都坐不稳。还有军器监,虽然火器上面进展不大,但是水利锻床一出,板甲已经可以提上日程了。板甲长矛火枪加上大学生军训内容,再配上足够的营养物资,就能将壮丁稍加训练数月,便组成有战斗力的军队。
没办法,这年头精兵强将靠练,需要大量钱粮和时间。经过这么多年的乱世,民生凋敝,国力虚弱的厉害。大周不但钱粮不足,时间也是个问题——还有好多仗要打呢。
其实对于钱粮问题,赵昆已经有了心思,不过他还是等到宰相们都说完,并把那些东西议论完毕,才抛出了这份开源节流计划。
——消灭蛀虫,并让它们把这些年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一部分,以资国用。
这是一份完整的计划,可见赵昆打主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计划要求国内各道、州、府、县、镇、村、坊等处寺院,除少数有“敕额”(特许证)者准予继续保留外,其余各处一律停废,勒令僧尼全部还俗。今后不论城镇乡村,还是山林名胜之处,均不准新建寺院;王公贵戚,地方官吏亦不得再奏请建造寺院和开坛设戒,剃度僧尼。
同时,为了大力压缩、裁汰不耕田、不织布、不服役、不纳税的僧尼人数,可以规定:从今往后,凡有志愿出家者,必须首先取得父母、祖父母的支持;如系独生子女,还要得到同居伯、叔、兄的允许。同时,男子必须在十五岁以上,能背诵经文一百纸,或读熟经文五百纸;女子必须在十三岁以上,能背诵经文七十纸,或读熟经文三百纸;而后经有关官员测验合格者方准剃度。
而且且志愿出家者,又只能在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等五地设坛剃度,还须经朝廷和府州官员引试。即使如此,志愿出家的男女,如果父母、祖父母健在,家中别无其他子女侍养者,仍然不准出家。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刑事处分者,或是弃背父母、逃亡奴婢、恶逆徒党、山林亡命等类人更是不准出家。如有违诏擅自受戒者,本人、师主、临坛三纲、知事僧尼等一律治罪,严惩不贷。(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立冬这天,一大早,赵昆照常来到金祥殿御书房。五日之前,禁军已经整训完,三天之前,调整重臣的旨意也已经明发。按说,赵昆此时应该比之前清闲了一点,可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皇帝的,其实事情永远都忙不完。光是奏章一项,就足够皇帝忙的了。这个年代的奏章,或者说所谓封建时代——虽然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实际上的封建,和欧洲那帮的层层封臣支撑起来的土鳖国王、皇帝之类的制度完全是两码事——的奏章,总是废话连篇,之乎者也。更坑人的是,奏章还没有标点。
也许在文官们看起来,自己的奏章或者文采飞扬、辞藻华丽或者各种隐喻、双关,高明的不得了。不过在赵昆看来,奏章里都是什么玩意?以他的古文水平,倒是能看出奏章里的部分实质内容,可惜这么边看边琢磨,时不时还得翻翻典籍,一份奏章最少得花上一个时辰才能搞定。
毕竟他不是柴荣,没有受过皇子的教育,唯有登基以后参加过“经筵”。那玩意是请有才学或者有名望或者两者都有的所谓大儒,来给皇帝讲课,并且看皇帝的需求决定经筵的频率。
但是,赵昆觉得这“经筵”是真没用,皇帝这么忙的职业,哪有耐心听他们慢慢讲那些儒家典籍的思想?况且,听了以后对于他看奏章的效率也没什么促进作用,大儒们的观点还和赵昆有冲突……
清朝的时候他敢把奏章甩给军机处,可周朝的时候他可不敢把奏章下放给政事堂。可是亲自批阅奏章,又太耗时间了。像崇祯那种饱学之士,一天到晚看重要的奏章,还是只能睡一两个时辰,何况赵昆?
而且这个时候也比不了明朝,赵昆想弄个司礼监,都找不到足够有文化的太监。
他有心废除这些案牍文章,却又承受不起那个后果——那样等于把文官阶层推到对立面,失去了这些古典的东西以后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受影响。
况且,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云里雾里满是圣贤经典的奏章和现代那些充满了主义和精神的红头文件,从本质上来说,大概也差不多。最多就是现在的文字里暗藏着的东西多,而且没文化的人更难琢磨出来。
为了避免他被淹没在奏章海之中,赵昆一方面频繁召见大臣,面授机宜或者听汇报,或者有不明白的也不耻下问;另一方面,则是把奏章交给符昭环,由她带着另外几个大家出身,文化水平不虚赵昆的后宫嫔妃做初审,整理奏章,挑出重点奏章顺便帮忙简化奏章内容;至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看过后给赵昆做个口头汇报就发还宰相们,让宰相们做决定,汇报结果就行。
这只做法,放在这个年代,应该叫后宫干政,不过放在后世,也就是把后宫当秘书处和办公室用。而且这些秘书还是那种可以让赵昆做到有事儿秘书干,没事儿干秘书的那种……
这个制度执行了几个月,也曾经遭到了不少大臣的非议,可惜懒得继续演戏的赵昆全部驳回,更是谁反对谁就让谁倒霉,朝中一时清净无比。
在他看来,这个方案有利有弊,而弊端什么的,他完全可以接受,毕竟后妃只是初审,需要事事汇报不说,终审在他手里而且外头还有宰相,也就是枢密使呢。
后宫一大群女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政/治、有等级,特别是在这种人很多、还封闭的环境。管理过一次后宫的赵昆已经吸取了教训——上次他都压制不住后院的宫斗,明争暗斗中的各种阴私手段实在是太多了,大老爷们也不能一味耗在后院里。那一次,作为皇帝、男人,他管不过来以后干脆放手,随心所欲,反正皇帝总能大体控制住局面,完全可以只顾自己的享乐。
这一次,他选择了给她们点工作做做,别整天********宫斗。争宠什么的他不反对,斗来斗去就太过了。要是原本的柴荣后宫,符昭环执掌六宫,处事和权威上都没问题,肯定井井有条,所有的局面都会被皇后进一步控制住。
可惜赵昆不是柴荣,作为替代者,他疏远柴荣的原配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因为符彦卿的关系他又不好下手清理,因而皇后的处境略微有些尴尬——不是在地位上的,而是在皇帝的亲疏上。为了让她安心少胡思乱想,以及给赵昆的疏远一个理由,符昭环便以皇后之尊总览这个帮皇帝处理政务的差使,一天到晚忙的不得了。
总之,皇帝很满意内宫的局面,于是,一大早,他就嘱咐宦官道:“各官署点卯时,就去传话,叫王朴、魏仁溥、郑仁诲、范质、李谷、王溥入宫觐见。”
他等待的时候,继续阅读后宫整理出来的奏章。不多久,外朝大约是官员上职了,宦官又抱了一叠奏章进到偏殿,交给皇后等人审阅。
又过了一阵,召见的六个人进了房门,一起跪在厅堂上叩拜行礼。
赵昆在私下召见的场合一般不是很讲究礼仪,他径直说道:“不必跪了,都进来说话。”
六人齐道:“谢陛下恩。”
赵昆便让宦官搬凳子进来,态度和蔼地叫大伙儿坐下说话。
这六个人不是赵昆的心腹,就是调整以后的新中枢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坐姿也非常拘谨,都是直起身子,屁股就靠了凳子的一个小范围。
赵昆看在眼里,也不再说什么而是开口说正事。
“两件事,第一件我打算设立一个内廷,名字就叫司礼监,专门弄一套内廷的印章,皇后做司礼监掌印,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内相。第二件,王相公(王溥)和魏使君(魏仁溥)前天联名上了折子,说国库财力不足,认为需要开源节流,从停止扩军开始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大家议上一议。”
说完,便有宦官将前天的折子递上来,在六人那里传递,依次阅读。
“牝鸡司晨,非国家之福也。”第一个接过折子的是郑仁诲,他刚刚摊开折子,魏仁溥就站起身来,一拱手,开口说道。“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赵昆没说话,只是转向其余几位重臣,“卿等的意见呢?”
王朴作为赵昆的铁杆,毫无疑问的表示了赞同。范质,李谷性子也比较直,坚持反对。王溥倒是老奸巨猾,同意王朴,郑仁诲含含混混的说了两句,既没有直接说反对,也没有直接说赞同。
赵昆没说什么,只是命人取来另外几份奏章——都是被轮回者魂穿的文官写的——给几位宰相和学士阅读。这些奏章说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它们都很直白,抛弃了那些圣人言论,简单通俗易懂,而且在后面夹杂了大量的数据或者详实的论据,作为佐证。
“卿等可以看一看,我觉得这样的奏章值得推广。有事儿说事儿,不要弄什么圣人言论,微言大义,到了具体事情上却含混不清。”说着,赵昆也拿起一份奏章,“你们看看,这是一份灾情汇报的奏章,救灾花了多少钱粮,花在哪里,多少户受灾,受灾百姓的分布,大致上什么情况等等都说的一清二楚,一看就明白。朕要的就是这种折子,尽量直白的把事情说清。”
“还有这份,这是宋州知州的年度工作总结,自从上任之后干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或者有什么意义,未来打算做什么,都一清二楚,而且赋税和司法上的事情也说的一清二楚……”
“要是所有的奏章都这么简单直白详实,朕也不需要弄什么司礼监!要不然的话,朕整天看你们呈递的折子都看不完!”
说道最后,赵昆的语气明显加重。几个大臣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拜倒,“此臣等之错也。”
赵昆点了点头,对于没人说什么蕴含着“请陛下垂拱而治天下”意思的话表示满意。谁要是敢掏出这套臣权至上的东西来,赵昆保证让人把他拉出去砍了。显然,这些宰相们脑子还很清醒,知道现在文官弱势,皇帝更是比一般的武夫皇帝还要强势,又是天命所归,全都不敢硬顶。
其实这种事情的决策权根本就在赵昆一人手里,他心里的倾向才能拍板。在这个时代,皇帝根本不是人、是天子,是神,自然金口玉言,言出法随(前提是没有被架空)就不能以人间的规则来对待。
不过他还是喜欢叫人来议上一议,以彰显自己的民主。你们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并且民主的进行表决,当然,最后的决定权还是集中在赵昆手里——这叫**********。其实,假如可以的话,他也希望支持他决策的大臣够多,这样执行起来也顺利。
“司礼监没有决定权,何况奏章难道不是先送政事堂,再进宫吗?”他温言抚慰,并解释道,“司礼监分秘书处和书记处,秘书处负责整理奏章,按照要求分类总结,把我认为重要的留在宫中,次一等汇报后发回政事堂。总之都是要我做决定。书记处负责归档和记录。发回去的奏章,你们按要求处理,然后把结果进行汇报。留在宫内的折子,到时候召你们进宫议事。总之,这就是一个帮朕减轻无谓负担的机构,由内廷宫妃和女官充任。还有什么疑意?”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干脆一起拜道:“陛下英明。”
这件事便就此定下,大臣们开始讨论第二件事。相比于司礼监的问题,财政问题其实更要命——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涉及到制度和名分的司礼监更重要,但他们可拗不过皇帝。
商量了一阵,几个宰相林林总总提出了不少举措,不过不是见效不大就是被赵昆驳回。比如扩军,这年头没军队皇位都坐不稳。还有军器监,虽然火器上面进展不大,但是水利锻床一出,板甲已经可以提上日程了。板甲长矛火枪加上大学生军训内容,再配上足够的营养物资,就能将壮丁稍加训练数月,便组成有战斗力的军队。
没办法,这年头精兵强将靠练,需要大量钱粮和时间。经过这么多年的乱世,民生凋敝,国力虚弱的厉害。大周不但钱粮不足,时间也是个问题——还有好多仗要打呢。
其实对于钱粮问题,赵昆已经有了心思,不过他还是等到宰相们都说完,并把那些东西议论完毕,才抛出了这份开源节流计划。
——消灭蛀虫,并让它们把这些年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一部分,以资国用。
这是一份完整的计划,可见赵昆打主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计划要求国内各道、州、府、县、镇、村、坊等处寺院,除少数有“敕额”(特许证)者准予继续保留外,其余各处一律停废,勒令僧尼全部还俗。今后不论城镇乡村,还是山林名胜之处,均不准新建寺院;王公贵戚,地方官吏亦不得再奏请建造寺院和开坛设戒,剃度僧尼。
同时,为了大力压缩、裁汰不耕田、不织布、不服役、不纳税的僧尼人数,可以规定:从今往后,凡有志愿出家者,必须首先取得父母、祖父母的支持;如系独生子女,还要得到同居伯、叔、兄的允许。同时,男子必须在十五岁以上,能背诵经文一百纸,或读熟经文五百纸;女子必须在十三岁以上,能背诵经文七十纸,或读熟经文三百纸;而后经有关官员测验合格者方准剃度。
而且且志愿出家者,又只能在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等五地设坛剃度,还须经朝廷和府州官员引试。即使如此,志愿出家的男女,如果父母、祖父母健在,家中别无其他子女侍养者,仍然不准出家。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刑事处分者,或是弃背父母、逃亡奴婢、恶逆徒党、山林亡命等类人更是不准出家。如有违诏擅自受戒者,本人、师主、临坛三纲、知事僧尼等一律治罪,严惩不贷。(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