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宋国现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九月初八,宋国彭城,国相惠盎带着酒肉于城外的军营慰问军队。
宋国当前的状况非常不利,经营的数年的郯城防区,就那么被齐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就连逼阳亦被齐军攻破,彭城作为宋国的国都,已然成为了战场的前线。
两个月前,东边的邳县沦陷了,旋即齐军便顺势向西攻打吕邑,平心而论,其实退守吕邑的宋国军队人数并不少,但遗憾的是,这些军队都是从郯城那边撤回来的,士气全无,这导致齐军仅仅只是对吕邑发动了三日的攻势,那座县城便沦陷了。
随后,齐军便尝试进攻彭城。
不可否认,年过六旬的宋王偃确实很勇猛,率领彭城军死守城池,几次击退了齐军的进攻,迫使齐军改变了原先的战术,准备先攻陷彭城周边的几个小县,然后孤立彭城,对彭城施行围城。
继彭城东边的小县吕邑后,齐军兵分三路,一路继续进攻彭城,牵制彭城的军;一支绕到彭城的西北方向,攻打留邑;最后一支则绕到彭城的南侧,试图攻打菑丘。
一旦留邑与菑丘沦陷,彭城无疑就会受到三面包夹,倘若最后连彭城西侧的萧城都被齐军占领,那么彭城便将彻彻底底地陷入齐军的包围,每每想到此事,惠盎便忧心忡忡。
“惠相。”
前方,宋将戴不胜带着几名士卒朝这边走来,远远地对惠盎打了声招呼。
惠盎拱手回礼,温声对戴不胜说道:“司马,我带人运了些肉食来激励士卒……”
“有劳惠相。”戴不胜疲倦的脸上挤出几分笑容,说道:“相信这些肉食,定能叫这些小崽子士气大增……”
听到这话,惠盎勉强笑了笑。
说实话,他并不是很相信这种论调,甚至于,恐怕连说这话的戴不胜都未必真心这么觉得。
待吩咐随行的人员搬运肉食后,惠盎把戴不胜请到一旁,问道:“眼下情况如何?”
此时,戴不胜这才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愁容满面地说道:“不乐观……‘那件事’的影响太大,郯城军的士卒几乎斗志。”
他口中所说的‘那件事’,即太子戴武部将、郯城军司马戴璟试图率军逼宫这件事。
这件事的起因,便在于宋国‘二王同在’的特殊局面。
一般来说,各国君主都会在自己即将过世前,才会传位于太子,但当世唯独两国例外,那就是赵国与宋国。
就像蒙仲印象中的那样,赵国的赵主父与宋国的宋王偃,这是两位非常好战且抱持极大抱负的君王,早些年赵主父为了便于他攻占中山国、拔除赵国几百年的隐患,于是便在壮年将君主之位传给了幼子赵何,以至于最后引发了沙丘宫变;
而宋王偃的情况也差不多,自伐齐、伐楚、伐魏三战之后,宋王偃听取了惠盎的建议,精心治理国家十余年,十余年后,宋王偃认为国家的发展已经允许他再次对外开辟疆土,便将王位传给太子戴武,自己则御驾亲征,被覆亡的滕国,就是宋王偃第二次御驾亲征的牺牲品。
但后来的宋齐之战,稍稍改变了这个局面。
当时在蒙仲的帮助下,宋国非但击退了齐军第一次入侵,还反过来攻占了郯城,自那之后,太子戴武便亲自坐镇郯城,作为抵挡齐军的第一道防线,而在此期间,宋王偃则继续以彭城为中心,攻占淮泗之地,这让宋国好比变成了一条‘双头蛇’,郯城是一个头,彭城是一个人,前者负责抵挡齐国,后者负责开辟淮泗疆域,双方互不干涉。
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赵国的内乱,已经证明‘双头蛇’这种治理国家的模式并不可行,隐患非常大,宋国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响。
宋王偃这边没什么可说的,作为一位枭雄式的君主,他在威望在宋国无人能及,但问题是宋王偃年纪大了,六十多岁了,在这个仍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的年代,六十岁高龄着实称得上是长寿了,哪怕宋王偃明日就故去,也不会有人感到意外。
这就导致了宋国发生了与赵国一样的问题:在旧王尚在的情况下,国家的权力重心逐步将新王转移。
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比较相比较六十几岁的宋王偃,太子戴武才四十上下,正值壮年,并且又是名正言顺经过禅让传位而获得的王位,宋国的臣民向戴武效忠,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就跟赵主父一样,宋王偃心里产生了想法。
第二次宋齐战争结束后,在魏韩联军的帮助下,齐军比上次还惨,干脆连郯城都没攻破就被打回了老家,作为扼守国门、保护了子民的功臣,太子戴武的声望日渐高涨,因此戴武麾下的军队中,难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这个说老王不是已经传给于太子么?怎么还在彭城发号施令?
那个说按照礼法,戴武已经是宋国名正言顺的君王,不必事事请示彭城。
甚至弄到最后,还有人提什么馊主意,劝太子戴武将郯城作为宋国的新都城,说什么这样更能体现出宋国抗拒齐国的信心云云。
这些不和谐的论调传到宋王偃耳中,宋王偃当然不能接受。
因此,宋王偃狠狠训斥了太子戴武,然而这件事却被太子戴武的部下认为是刻意打压。
其实平心而论,宋王偃的举动虽说也称得上是打压太子戴武一系,但说到底也只是叫太子戴武的那帮人低调一点,毕竟他还没死呢,但遗憾的是,这个打压的举措,还是引起了郯城对彭城的不满。
就像蒙仲印象中那样,太子戴武可不敢对宋王偃有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毕竟惠盎与薛居州教导戴武最多的,便是儒家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最看重的就是孝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戴武,又怎么会对宋王偃心生大逆不道的想法呢?
每次被宋王偃训斥,太子戴武总是唯唯诺诺,不敢顶嘴,因此对太子戴武本人,宋王偃倒也没有什么恨意。
坏就坏在追随太子戴武的那批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宋王偃虽然对宋国有功劳,但毕竟年事已高,况且又传位于戴武,于情于理都不能再对太子戴武指手画脚地评判。
正是这份对宋王偃的不满,引发了郯城军将领戴璟率军逼宫的内乱——当日,趁宋王偃将太子戴武召回彭城之际,负责护送的将领戴璟联合其他几人发动兵变,率领军队杀向王宫,试图逼迫宋王偃让出手中的权力。
这种事别说宋王偃不会答应,以国相惠盎为首的彭城诸臣也不会允许啊,于是在彭城军的反抗下,试图兵变的戴璟失败了,保护太子戴武逃回郯城。
于是乎,宋国便发生了彭城与郯城的内战,因戴璟兵变之事而大怒的宋王偃,勒令戴不胜带兵征讨郯城,郯城宋军与郯城宋军反目成仇,相互交战。
随后,太子戴武因不希望看到国家发生内乱,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又不想违抗自己的父亲,便跑到戴不胜的军中自首。
太子戴武主动投降,郯城军的士气自然降到了冰点,戴不胜不费吹灰之力便平定了这次所谓的叛乱,将太子戴武,以及以戴璟为首的一些郯城军将领通通带回彭城。
最终宋王偃做出判决,流放太子戴武,将以戴璟为首的参与叛乱的将领全部处死,至于郯城,至此则由戴不胜驻守。
正是这个判决,让那些追随太子戴武的臣民失去了希望,尤其是郯城一带,齐国这次的入侵,也正是因为得知了宋国的内乱。
说实话,相比较赵国的内乱,宋国的这场内乱由于太子戴武的主动投降,其实损失并不算大,可坏就坏在,赵国当时没有外敌入侵,而宋国,却有一个对其虎视眈眈的齐国。
于是乎,在齐国军队的入侵下,失去了太子戴武、失去了主心骨的郯城一带,很快就在齐军的攻势下沦陷,宋国在这里经营了数年的防区,在几乎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的情况下,就被齐军被攻破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
最糟糕的是,宋王偃明知道前线之所以快速沦陷,正是因为他流放了太子戴武,但倔强的他,无论群臣如何劝说,都不肯召回太子戴武一同抗拒齐国的入侵,依旧想要靠自己击退进犯的齐军。
就连宋王偃最信任的臣子惠盎,在这件事上都无法说服宋王偃,更别说其他的宋臣。
“关于‘那件事’,回头我再想办法劝劝大王。”
考虑了一下,惠盎无奈有些地说道。
不管外人如何抨击宋王偃,惠盎对宋王偃那是忠心耿耿,他知道,宋王偃其实并不恨太子戴武,毕竟太子戴武也没犯什么错,问题是宋王偃面子上抹不开。
那个六十几岁的老头,在这方面就跟几岁的孩童一样固执、倔强,这也难怪,毕竟宋王偃自幼好强,从他当年看不惯他兄长宋剔成君向齐国摇尾乞怜,夺了其兄的王位,且又主动讨伐齐国就能看得出来,这位君主极其好强。
“希望惠相能尽快劝服大王。”
戴不胜叹着气说道:“我亲眼所见,郯城军几乎是在毫无斗志的情况下,被齐军击溃的,大王将太子流放的这件事对这些士卒的打击非常大,这次齐军的入侵,本身并不比第一次凶猛……你也知道,齐国这次虽然号称是匡章率军,但我至今连匡章的人都没瞧见,我很怀疑那其实只是一个齐国用来吓唬我宋国的谎言罢了。”
惠盎微微点了点头。
正如戴不胜所言,抛开闹剧性质居多的第二次齐宋之战不谈,其实齐宋战争最凶险的,还得是第一次齐宋之战,因为那次确确实实是齐国的名将田章统帅,只不过那次齐国仅仅出动了十五万军队,且宋国当时还有蒙仲指挥军队,先是在逼阳牵制田章,随后又惊人地反攻齐国腹地,这才逼退了齐国的军队。
而这次,虽然齐国出动了三十万军,但究竟是不是田章率军,其实宋国到现在还没弄清楚,一方面是田章至今都没有露面过,另一方面,迄今为止齐军都是按部就班地采取进攻,基本上看不到有什么令人称奇的谋略——可即便如此,宋国军队这次反而被齐军打地节节败退,几个月不到,泗水以东方圆几百里的土地,几乎全部沦陷。
说实话,这个结局,不应该是宋国军队应有的水准,要知道宋国的体量并不小,抵得上半个齐国的实力,比韩国、燕国都强大,倘若太子戴武还在,在齐国名将田章不亲自出马的情况下,抵挡个一两年是完全不成问题的——说到底齐国也是瘦死的骆驼,除了田章以外,也拿不出什么擅战的将领。
“倘若大王始终不肯迎回太子……”
戴不胜欲言又止地看了一眼惠盎,旋即忽然问道:“对了,向魏国求援这件事,有什么新的进展么?”
听到这话,惠盎怅然地摇摇头。
今年的齐宋之战,在郯城沦陷之后,惠盎便派人向魏国请援,但遗憾的是,此时魏国正陷入与秦国的西河之战,急着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力支援河东,鼎力支持蒙仲去打西河之战,哪有余力帮助宋国?
“蒙仲那小子,至今也没什么回应么?”戴不胜带着几分不满抱怨道。
“……”惠盎沉默了片刻,为义弟开脱道:“阿仲如今在魏国出仕,深受魏王器重,理当先魏后宋……”
听到这话,戴不胜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讪讪说道:“我就是随口一说……说起来,这小子如今是越来越能耐了,就因为魏王任命他为河东守,竟逼得秦国要以鱼死网破的方式来逼迫魏王收回成命……啧啧啧,了不起。”
惠盎闻言微笑不语。
记得在得知这件事时,他也很对这位义弟感到骄傲,毕竟不是谁都能让秦国那般如临大敌。
“要是蒙仲那小子回来,齐人可就要倒霉了。”戴不胜冷笑着说道。
“快了。”
惠盎点点头说道:“前一阵子,派去魏国的使者送回消息,说是魏国的大司马翟章所言,此刻魏国已经迫使秦国妥协,赢得那场仗的胜利,有意思的是,据魏国所言,秦国似乎是为了报复齐国,反过来号召诸国讨伐齐国,眼下,秦、魏、韩、赵、燕五国正在筹划联合伐齐……”
戴不胜闻言笑道:“哈,这可是今年听说的最好的消息……话说这支诸国联合军队几时能够聚集?”
惠盎有些惋惜地说道:“当初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前前后后忙活了小半年,才促成了五国伐秦,这次恐怕也得差不多的时间……我猜测最快也得明年了。”
“明年……”戴不胜闻言露出了与惠盎差不多的惆怅神色。
这也难怪,毕竟眼下才九月下旬,按照当前的战况,今年年底之前,彭城恐怕挡不住齐军的攻势。
再考虑到那支诸国联合军队的主要目标是进攻齐国本土,宋国这边的战争,到时候主要还得靠宋人自己。
当然了,即便如此,有援军总是好事,至少可以让齐国分心。
就当惠盎与戴不胜在军营中谈聊时,在彭城的西城门处,蒙仲带着随行的百余名方城骑兵,堪堪抵达了城下。
寻常的魏国骑兵来到彭城,彭城的宋军自然要严加盘问,但唯独蒙仲是一个例外,因为他随身携带着当年他成婚时宋王偃赐予他的六柄利剑之一,上面刻着宋王偃监造这柄宝剑的年月与名讳,这柄宝剑就相当于是通行令,寻常的宋军哪敢阻拦?
进入彭城后,蒙仲马不停蹄直奔王宫,待来到王宫宫门前后,他再次取出随身携带的那柄宝剑,对值守宫门的卫士说道:“我乃蒙邑蒙仲,自魏国大梁而来,有要事欲见宋王,请立刻为我通报!”
宫门的卫士看到了那柄利剑上的刻字,不敢怠慢,捧着宝剑立刻入宫禀告宋王偃。
此时在宫内的校场,宋王偃正乘坐着战车,全身戎装,带着一群卫士模拟冲锋陷阵,看样子是在恢复旧日的武艺,为亲自出阵迎击齐军做准备。
就在这时,有卫士匆匆入内禀告道:“大王,有一人自称蒙仲,手持此剑在宫内求见。”
“蒙仲?”
本来还因为受到打搅而有些动怒的宋王偃,闻言顿时一愣,惊讶说道:“他不是在西河与秦军打仗么?难道打赢了?”
说罢,他走下战车,走到那名卫士面前,取过那柄宝剑,抽出剑刃一看,见果然是当年他赐予蒙仲的那柄,欣喜说道:“好小子!看来真是打赢了秦国……请他进来。”
片刻之后,蒙仲就在两名卫士的指引下来到了校场。
几年不见,蒙仲长得更为健壮,但宋王偃还是一年就能认出前者,就当他带着几许莫名的笑意准备上前与蒙仲说话时,却见蒙仲面无表情地快步走过来,也不停下见礼,当着在场其余所有人的面,用左手一把抓住了宋王偃甲胄上的领甲部位。
“你、你是何人,胆敢如此?!卫士!卫士!”
从旁有人惊呼道,一脸惊怒地呼喊卫士,直到宋王偃抬手阻止。
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已与他一样高大的蒙仲,似笑非笑地问道:“你要做什么,蒙仲?弑君?”
“谁知道呢?”蒙仲直直盯着宋王偃半晌,面无表情地问道:“你惧不惧?”
似这般大逆不道的话,听得周围旁观的侍者、卫士皆睁大了眼睛,一脑袋冷汗,生怕那位被称作暴君的君主发怒。
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宋王偃并没有动怒,只是表情变得非常古怪。
因为这话,正是他当年初见蒙仲且吓唬后者时所说的原话。
“哈哈哈哈。”
在周围许多人惊愕且惊恐的注视下,宋王偃饶有兴致地笑道:“你是想说,如今是你手中的剑,更为锋利么?”
“哼!”
蒙仲轻哼一声,忽而将其推开半步,旋即指着宋王偃,面无表情地招招手说道:“来!让我将你这个犯糊涂的老物打醒!……我就是为此而来的!”
听到这话,倘若说宋王偃只是错愕居多,那么周围旁观的侍者与卫士们,此时早已经看傻眼了。
这位……是谁?
居然敢对他们大王这么说话?
九月初八,宋国彭城,国相惠盎带着酒肉于城外的军营慰问军队。
宋国当前的状况非常不利,经营的数年的郯城防区,就那么被齐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就连逼阳亦被齐军攻破,彭城作为宋国的国都,已然成为了战场的前线。
两个月前,东边的邳县沦陷了,旋即齐军便顺势向西攻打吕邑,平心而论,其实退守吕邑的宋国军队人数并不少,但遗憾的是,这些军队都是从郯城那边撤回来的,士气全无,这导致齐军仅仅只是对吕邑发动了三日的攻势,那座县城便沦陷了。
随后,齐军便尝试进攻彭城。
不可否认,年过六旬的宋王偃确实很勇猛,率领彭城军死守城池,几次击退了齐军的进攻,迫使齐军改变了原先的战术,准备先攻陷彭城周边的几个小县,然后孤立彭城,对彭城施行围城。
继彭城东边的小县吕邑后,齐军兵分三路,一路继续进攻彭城,牵制彭城的军;一支绕到彭城的西北方向,攻打留邑;最后一支则绕到彭城的南侧,试图攻打菑丘。
一旦留邑与菑丘沦陷,彭城无疑就会受到三面包夹,倘若最后连彭城西侧的萧城都被齐军占领,那么彭城便将彻彻底底地陷入齐军的包围,每每想到此事,惠盎便忧心忡忡。
“惠相。”
前方,宋将戴不胜带着几名士卒朝这边走来,远远地对惠盎打了声招呼。
惠盎拱手回礼,温声对戴不胜说道:“司马,我带人运了些肉食来激励士卒……”
“有劳惠相。”戴不胜疲倦的脸上挤出几分笑容,说道:“相信这些肉食,定能叫这些小崽子士气大增……”
听到这话,惠盎勉强笑了笑。
说实话,他并不是很相信这种论调,甚至于,恐怕连说这话的戴不胜都未必真心这么觉得。
待吩咐随行的人员搬运肉食后,惠盎把戴不胜请到一旁,问道:“眼下情况如何?”
此时,戴不胜这才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愁容满面地说道:“不乐观……‘那件事’的影响太大,郯城军的士卒几乎斗志。”
他口中所说的‘那件事’,即太子戴武部将、郯城军司马戴璟试图率军逼宫这件事。
这件事的起因,便在于宋国‘二王同在’的特殊局面。
一般来说,各国君主都会在自己即将过世前,才会传位于太子,但当世唯独两国例外,那就是赵国与宋国。
就像蒙仲印象中的那样,赵国的赵主父与宋国的宋王偃,这是两位非常好战且抱持极大抱负的君王,早些年赵主父为了便于他攻占中山国、拔除赵国几百年的隐患,于是便在壮年将君主之位传给了幼子赵何,以至于最后引发了沙丘宫变;
而宋王偃的情况也差不多,自伐齐、伐楚、伐魏三战之后,宋王偃听取了惠盎的建议,精心治理国家十余年,十余年后,宋王偃认为国家的发展已经允许他再次对外开辟疆土,便将王位传给太子戴武,自己则御驾亲征,被覆亡的滕国,就是宋王偃第二次御驾亲征的牺牲品。
但后来的宋齐之战,稍稍改变了这个局面。
当时在蒙仲的帮助下,宋国非但击退了齐军第一次入侵,还反过来攻占了郯城,自那之后,太子戴武便亲自坐镇郯城,作为抵挡齐军的第一道防线,而在此期间,宋王偃则继续以彭城为中心,攻占淮泗之地,这让宋国好比变成了一条‘双头蛇’,郯城是一个头,彭城是一个人,前者负责抵挡齐国,后者负责开辟淮泗疆域,双方互不干涉。
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赵国的内乱,已经证明‘双头蛇’这种治理国家的模式并不可行,隐患非常大,宋国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响。
宋王偃这边没什么可说的,作为一位枭雄式的君主,他在威望在宋国无人能及,但问题是宋王偃年纪大了,六十多岁了,在这个仍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的年代,六十岁高龄着实称得上是长寿了,哪怕宋王偃明日就故去,也不会有人感到意外。
这就导致了宋国发生了与赵国一样的问题:在旧王尚在的情况下,国家的权力重心逐步将新王转移。
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比较相比较六十几岁的宋王偃,太子戴武才四十上下,正值壮年,并且又是名正言顺经过禅让传位而获得的王位,宋国的臣民向戴武效忠,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就跟赵主父一样,宋王偃心里产生了想法。
第二次宋齐战争结束后,在魏韩联军的帮助下,齐军比上次还惨,干脆连郯城都没攻破就被打回了老家,作为扼守国门、保护了子民的功臣,太子戴武的声望日渐高涨,因此戴武麾下的军队中,难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这个说老王不是已经传给于太子么?怎么还在彭城发号施令?
那个说按照礼法,戴武已经是宋国名正言顺的君王,不必事事请示彭城。
甚至弄到最后,还有人提什么馊主意,劝太子戴武将郯城作为宋国的新都城,说什么这样更能体现出宋国抗拒齐国的信心云云。
这些不和谐的论调传到宋王偃耳中,宋王偃当然不能接受。
因此,宋王偃狠狠训斥了太子戴武,然而这件事却被太子戴武的部下认为是刻意打压。
其实平心而论,宋王偃的举动虽说也称得上是打压太子戴武一系,但说到底也只是叫太子戴武的那帮人低调一点,毕竟他还没死呢,但遗憾的是,这个打压的举措,还是引起了郯城对彭城的不满。
就像蒙仲印象中那样,太子戴武可不敢对宋王偃有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毕竟惠盎与薛居州教导戴武最多的,便是儒家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最看重的就是孝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戴武,又怎么会对宋王偃心生大逆不道的想法呢?
每次被宋王偃训斥,太子戴武总是唯唯诺诺,不敢顶嘴,因此对太子戴武本人,宋王偃倒也没有什么恨意。
坏就坏在追随太子戴武的那批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宋王偃虽然对宋国有功劳,但毕竟年事已高,况且又传位于戴武,于情于理都不能再对太子戴武指手画脚地评判。
正是这份对宋王偃的不满,引发了郯城军将领戴璟率军逼宫的内乱——当日,趁宋王偃将太子戴武召回彭城之际,负责护送的将领戴璟联合其他几人发动兵变,率领军队杀向王宫,试图逼迫宋王偃让出手中的权力。
这种事别说宋王偃不会答应,以国相惠盎为首的彭城诸臣也不会允许啊,于是在彭城军的反抗下,试图兵变的戴璟失败了,保护太子戴武逃回郯城。
于是乎,宋国便发生了彭城与郯城的内战,因戴璟兵变之事而大怒的宋王偃,勒令戴不胜带兵征讨郯城,郯城宋军与郯城宋军反目成仇,相互交战。
随后,太子戴武因不希望看到国家发生内乱,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又不想违抗自己的父亲,便跑到戴不胜的军中自首。
太子戴武主动投降,郯城军的士气自然降到了冰点,戴不胜不费吹灰之力便平定了这次所谓的叛乱,将太子戴武,以及以戴璟为首的一些郯城军将领通通带回彭城。
最终宋王偃做出判决,流放太子戴武,将以戴璟为首的参与叛乱的将领全部处死,至于郯城,至此则由戴不胜驻守。
正是这个判决,让那些追随太子戴武的臣民失去了希望,尤其是郯城一带,齐国这次的入侵,也正是因为得知了宋国的内乱。
说实话,相比较赵国的内乱,宋国的这场内乱由于太子戴武的主动投降,其实损失并不算大,可坏就坏在,赵国当时没有外敌入侵,而宋国,却有一个对其虎视眈眈的齐国。
于是乎,在齐国军队的入侵下,失去了太子戴武、失去了主心骨的郯城一带,很快就在齐军的攻势下沦陷,宋国在这里经营了数年的防区,在几乎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的情况下,就被齐军被攻破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
最糟糕的是,宋王偃明知道前线之所以快速沦陷,正是因为他流放了太子戴武,但倔强的他,无论群臣如何劝说,都不肯召回太子戴武一同抗拒齐国的入侵,依旧想要靠自己击退进犯的齐军。
就连宋王偃最信任的臣子惠盎,在这件事上都无法说服宋王偃,更别说其他的宋臣。
“关于‘那件事’,回头我再想办法劝劝大王。”
考虑了一下,惠盎无奈有些地说道。
不管外人如何抨击宋王偃,惠盎对宋王偃那是忠心耿耿,他知道,宋王偃其实并不恨太子戴武,毕竟太子戴武也没犯什么错,问题是宋王偃面子上抹不开。
那个六十几岁的老头,在这方面就跟几岁的孩童一样固执、倔强,这也难怪,毕竟宋王偃自幼好强,从他当年看不惯他兄长宋剔成君向齐国摇尾乞怜,夺了其兄的王位,且又主动讨伐齐国就能看得出来,这位君主极其好强。
“希望惠相能尽快劝服大王。”
戴不胜叹着气说道:“我亲眼所见,郯城军几乎是在毫无斗志的情况下,被齐军击溃的,大王将太子流放的这件事对这些士卒的打击非常大,这次齐军的入侵,本身并不比第一次凶猛……你也知道,齐国这次虽然号称是匡章率军,但我至今连匡章的人都没瞧见,我很怀疑那其实只是一个齐国用来吓唬我宋国的谎言罢了。”
惠盎微微点了点头。
正如戴不胜所言,抛开闹剧性质居多的第二次齐宋之战不谈,其实齐宋战争最凶险的,还得是第一次齐宋之战,因为那次确确实实是齐国的名将田章统帅,只不过那次齐国仅仅出动了十五万军队,且宋国当时还有蒙仲指挥军队,先是在逼阳牵制田章,随后又惊人地反攻齐国腹地,这才逼退了齐国的军队。
而这次,虽然齐国出动了三十万军,但究竟是不是田章率军,其实宋国到现在还没弄清楚,一方面是田章至今都没有露面过,另一方面,迄今为止齐军都是按部就班地采取进攻,基本上看不到有什么令人称奇的谋略——可即便如此,宋国军队这次反而被齐军打地节节败退,几个月不到,泗水以东方圆几百里的土地,几乎全部沦陷。
说实话,这个结局,不应该是宋国军队应有的水准,要知道宋国的体量并不小,抵得上半个齐国的实力,比韩国、燕国都强大,倘若太子戴武还在,在齐国名将田章不亲自出马的情况下,抵挡个一两年是完全不成问题的——说到底齐国也是瘦死的骆驼,除了田章以外,也拿不出什么擅战的将领。
“倘若大王始终不肯迎回太子……”
戴不胜欲言又止地看了一眼惠盎,旋即忽然问道:“对了,向魏国求援这件事,有什么新的进展么?”
听到这话,惠盎怅然地摇摇头。
今年的齐宋之战,在郯城沦陷之后,惠盎便派人向魏国请援,但遗憾的是,此时魏国正陷入与秦国的西河之战,急着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力支援河东,鼎力支持蒙仲去打西河之战,哪有余力帮助宋国?
“蒙仲那小子,至今也没什么回应么?”戴不胜带着几分不满抱怨道。
“……”惠盎沉默了片刻,为义弟开脱道:“阿仲如今在魏国出仕,深受魏王器重,理当先魏后宋……”
听到这话,戴不胜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讪讪说道:“我就是随口一说……说起来,这小子如今是越来越能耐了,就因为魏王任命他为河东守,竟逼得秦国要以鱼死网破的方式来逼迫魏王收回成命……啧啧啧,了不起。”
惠盎闻言微笑不语。
记得在得知这件事时,他也很对这位义弟感到骄傲,毕竟不是谁都能让秦国那般如临大敌。
“要是蒙仲那小子回来,齐人可就要倒霉了。”戴不胜冷笑着说道。
“快了。”
惠盎点点头说道:“前一阵子,派去魏国的使者送回消息,说是魏国的大司马翟章所言,此刻魏国已经迫使秦国妥协,赢得那场仗的胜利,有意思的是,据魏国所言,秦国似乎是为了报复齐国,反过来号召诸国讨伐齐国,眼下,秦、魏、韩、赵、燕五国正在筹划联合伐齐……”
戴不胜闻言笑道:“哈,这可是今年听说的最好的消息……话说这支诸国联合军队几时能够聚集?”
惠盎有些惋惜地说道:“当初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前前后后忙活了小半年,才促成了五国伐秦,这次恐怕也得差不多的时间……我猜测最快也得明年了。”
“明年……”戴不胜闻言露出了与惠盎差不多的惆怅神色。
这也难怪,毕竟眼下才九月下旬,按照当前的战况,今年年底之前,彭城恐怕挡不住齐军的攻势。
再考虑到那支诸国联合军队的主要目标是进攻齐国本土,宋国这边的战争,到时候主要还得靠宋人自己。
当然了,即便如此,有援军总是好事,至少可以让齐国分心。
就当惠盎与戴不胜在军营中谈聊时,在彭城的西城门处,蒙仲带着随行的百余名方城骑兵,堪堪抵达了城下。
寻常的魏国骑兵来到彭城,彭城的宋军自然要严加盘问,但唯独蒙仲是一个例外,因为他随身携带着当年他成婚时宋王偃赐予他的六柄利剑之一,上面刻着宋王偃监造这柄宝剑的年月与名讳,这柄宝剑就相当于是通行令,寻常的宋军哪敢阻拦?
进入彭城后,蒙仲马不停蹄直奔王宫,待来到王宫宫门前后,他再次取出随身携带的那柄宝剑,对值守宫门的卫士说道:“我乃蒙邑蒙仲,自魏国大梁而来,有要事欲见宋王,请立刻为我通报!”
宫门的卫士看到了那柄利剑上的刻字,不敢怠慢,捧着宝剑立刻入宫禀告宋王偃。
此时在宫内的校场,宋王偃正乘坐着战车,全身戎装,带着一群卫士模拟冲锋陷阵,看样子是在恢复旧日的武艺,为亲自出阵迎击齐军做准备。
就在这时,有卫士匆匆入内禀告道:“大王,有一人自称蒙仲,手持此剑在宫内求见。”
“蒙仲?”
本来还因为受到打搅而有些动怒的宋王偃,闻言顿时一愣,惊讶说道:“他不是在西河与秦军打仗么?难道打赢了?”
说罢,他走下战车,走到那名卫士面前,取过那柄宝剑,抽出剑刃一看,见果然是当年他赐予蒙仲的那柄,欣喜说道:“好小子!看来真是打赢了秦国……请他进来。”
片刻之后,蒙仲就在两名卫士的指引下来到了校场。
几年不见,蒙仲长得更为健壮,但宋王偃还是一年就能认出前者,就当他带着几许莫名的笑意准备上前与蒙仲说话时,却见蒙仲面无表情地快步走过来,也不停下见礼,当着在场其余所有人的面,用左手一把抓住了宋王偃甲胄上的领甲部位。
“你、你是何人,胆敢如此?!卫士!卫士!”
从旁有人惊呼道,一脸惊怒地呼喊卫士,直到宋王偃抬手阻止。
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已与他一样高大的蒙仲,似笑非笑地问道:“你要做什么,蒙仲?弑君?”
“谁知道呢?”蒙仲直直盯着宋王偃半晌,面无表情地问道:“你惧不惧?”
似这般大逆不道的话,听得周围旁观的侍者、卫士皆睁大了眼睛,一脑袋冷汗,生怕那位被称作暴君的君主发怒。
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宋王偃并没有动怒,只是表情变得非常古怪。
因为这话,正是他当年初见蒙仲且吓唬后者时所说的原话。
“哈哈哈哈。”
在周围许多人惊愕且惊恐的注视下,宋王偃饶有兴致地笑道:“你是想说,如今是你手中的剑,更为锋利么?”
“哼!”
蒙仲轻哼一声,忽而将其推开半步,旋即指着宋王偃,面无表情地招招手说道:“来!让我将你这个犯糊涂的老物打醒!……我就是为此而来的!”
听到这话,倘若说宋王偃只是错愕居多,那么周围旁观的侍者与卫士们,此时早已经看傻眼了。
这位……是谁?
居然敢对他们大王这么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