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小说网 > 明末乞丐皇帝 > 第141章 都是半路出家

第141章 都是半路出家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一秒记住【海德小说网 www.haidehong.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明末乞丐皇帝正文卷第141章都是半路出家一晃半月而过。

    时间已经来到了大明崇祯十一年五月初,往年这个时节,南阳的冬小麦再过些时日就快收割了。

    可今年,放眼望去田地的麦子稀稀拉拉,有些更是光秃秃一片。

    因为去年夏季,到今年现在几乎整个北方都未下过一滴雨,而冬季比起往年来,不但要长也更加的冷,大部分的麦苗在冬季时都冻死了。

    种春小麦,老天爷不开眼,半年都不下雨,现在更是出现这种百年一遇的诡异天气,连冬小麦都受影响,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简直就是一条活路都不给。

    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历朝历代都是人口最多,田地最多的一个省份,同样也是旱灾蝗灾水灾光顾的首选目标。

    自崇祯七年来,河南几乎年年大旱,每逢夏季黄河必决堤,加之蝗灾,兵灾反复肆虐,各路义军屡屡过境,以及朝廷不断的增派辽响,使得中原大地早已满目疮林。

    而去年那漫长且寒冷的冬季,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数百万百姓望着光秃秃的田地,绝望的失声痛哭,苦苦等待来的不是救济粮,而是不减反增的赋税,所有人心里都发出了愤怒的嘶吼。

    与此同时,大明的五省总督和两位总兵官,依然在刘家坳裹足不前。

    在探子偷偷潜伏到县城,打探过虚实后,熊文灿看左良玉的眼神也变了。

    左良玉提出分兵,哪里是只想害死秦明?

    分明是想连他这个总督也一起害死。

    所以果断放弃了分兵的想法。

    而是调正在淅川,内乡的总兵陈洪范,带兵入郧县,南下夹击竹山,又命竹溪,白河,郧西三县,严防死守,防止贼军西窜。

    显然,熊文灿已经从原先的急躁中冷静了下来,将秦宇当成了八大王,闯王和曹操那种巨寇来对待。

    而与此同时。

    竹山县城外的旷野上,却是鼓声隆隆,号角声不断。

    只见三个巨大的方阵和五个小方阵,时而分散,时而合拢,正在操练,每个方阵都有一面营旗。

    “停!”

    高台上,秦宇举起了拳头,鼓声戛然而止。

    看着下方乱成了一锅粥的万余大军,秦大王脸黑如炭。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基础训练后,下午增加了半个时辰的战阵配合演练。

    一万人,不比一千人,想要有效的指挥,不至于沦落成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不是一般的困难。

    秦宇以前并非军事家。

    肚子里的那点军事常识,也就从电视剧和中学到的。

    加上这段日子从缴获的那些书籍中,挑了几本兵书恶补了一下。

    觉得自己应该算得上一位名将了,毕竟洪承畴卢象升他们,不也就看了几本兵书,打了几仗吗?

    这不,刚开始还信心满满,制定了详细的各种命令,配以令旗,号角,鼓声,唢呐等,予以传递,可现实却一次次的打脸。

    因为想让这帮大老粗,搞懂每种鼓声,号声,令旗代表的命令,没有三年五载,恐怕是不行的。

    所以是一再简化,从刚开始的几百种,削减到如今的几十种,现在看来,还得继续削减。

    如果洪承畴卢象升他们知道,秦宇弄出了几百种战场命令,十多种传令手段,估计也得竖起大拇指说一句:你牛!

    “今天就到这里吧,解散休息!”

    秦宇摆了摆手,感觉压力非常大,这才万把来人,就有些吃不消了,没有对讲机和高音喇叭的年代,当真不方便。

    上万人顿时一哄而散,而一旁看热闹的好汉们,也一个个勾肩搭背的笑着回营去吃饭。

    回到县衙书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秦宇决定指挥手段,暂时就搞三种。

    敲锣打鼓吹号,用于指挥全军,至于指挥各营和更复杂的命令,则用传令兵来传达,营级以下,只能由统领和各级军官临阵发挥。

    号令共分为三类,及平时,行军和战场。

    铜锣和战鼓用于战场,号角一般用于平时和行军。

    锣声缓慢,全军保持队形缓缓撤退。

    锣声急促,全军撒丫狂奔,丢掉所有笨重的东西。

    擂鼓进军,鼓声缓慢,全军保持阵型缓缓推进,鼓声急促,全军冲杀。

    号声就比较复杂一些,比如停止前进,前进,全速前进,集合,紧急集合,列阵迎敌,解散休息,开饭,睡觉,起床,通通用号声来传达。

    毕竟号角声悠长,变化多端,听上几百上千遍,哪怕再笨的人也能分清。

    搞完这些后,秦宇就将号手,敲锣打鼓手都叫了进来,先和他们捣鼓了一阵。

    第二天就开始试验。

    而这次全军都必须要学会听这些命令,提刀打仗的兵,全部要学会区分,非战斗人员,只需要学会日常作息和行军时的命令。

    经过几天的磨合,每天听着号声吃饭,睡觉,休息,时不时来两次紧急集合,集合,又一个营一个营的练习行军,大伙凑在一起模拟战场冲杀,差不多都能分清了。

    毕竟也就十种号声,有些难以区分,鼓声和锣声是头猪都能分得清。

    其实一支军队,能做秦宇制定的这些,已经能够算得上进退有据,十分难得了。

    放眼整个天下,如今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超过一万人后,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要论战场指挥,士兵战斗力,将领能力,华夏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朝不如一朝。

    到了明末,几乎都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打野战了,都是要冲,一股脑的一起冲。

    要跑撒开丫子拼命跑,自从戚少保死候,能指挥十万人以上兵马的将领几乎没有。

    哪怕洪承畴,卢象升等人,也都是半路出家,一边研习兵书,一边实践磨练。

    秦宇相信,给他们十万大军,在旷野上列队迎战,他们同样玩不转。

    因为普通士兵和各级武将不知道该怎么做,光靠一名主帅,是绝对无法有效指挥一支十万人规模的大军。

    秦宇并不知道,他结合古今现代搞的这套简化般指挥系统,在明末已经十分了不起拉,还想着怎么继续完善。

    最后决定复杂的命令,还是需要用令旗来传达,毕竟二战时候好像都还在用,存在既是合理。

    所以他打算以后专门培养一批少年旗语兵,用三个阿拉伯数字组成各种命令。

    到时每名营统领身边派两名,一人负责接收,一人负责打旗语,同时让三十名大汉每人扛一面数字旗。

    再教授那些低级武官一些常识性问题,一支上万规模的大军,就能做到如臂指使,变换各种阵型。

    而熊总督之所以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应对秦大王,就是因为他天天在城外敲锣打鼓,吹号演练。

    一万人竟有一大半,都还穿着统一的服饰,一个个不是提刀拿盾,就是手握火铳长枪,要多吓人有多吓人。

    毕竟相比起左大帅和秦总兵的兵马,貌似竹山城外天天演练的那一万余人,更像是官军,而他们倒像是窝在山沟沟里的贼军。